
亦作“ 六證 ”。考察、識别人臣的六個方面。徵,驗證。《逸周書·官人》:“王曰:‘嗚呼!大師,朕維民務官,論用有徵:觀誠,考言,視聲,觀色,觀隱,揆德。可得聞乎?’ 周公 曰:‘亦有六徵,嗚呼,乃齊以揆之。’”《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倫有七屬,屬有九用,用有六徵:一曰觀誠,二曰考志,三曰視中,四曰觀色,五曰觀隱,六曰揆德。”《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女平心去私,慎用六證。” 盧辯 注:“六證,六徵。”
“六征”是中國古代考察和識别人臣的六種方法,最早見于《逸周書·官人》和《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它通過多維度觀察人的言行舉止,評估其品德與才能。具體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觀誠
通過觀察日常言行是否一緻,判斷其誠信度。例如在利益誘惑或困境中是否堅守原則。
考言
考察語言表達的邏輯性和真實性,分析其思維能力和态度是否端正。
視聲
通過聲音特征(如語調、情緒)推斷心理狀态,判斷是否坦蕩或有所隱瞞。
觀色
觀察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的細微變化,輔助判斷内心真實想法。
觀隱
探查私下的行為習慣,揭示其隱藏的性格特質或潛在問題(如貪婪、虛僞)。
揆德
綜合評估道德品質,例如是否具備仁愛、公正、廉潔等儒家推崇的德行。
這些方法體現了古人“由表及裡”的識人智慧,既有行為觀察,又有心理分析,被廣泛應用于官員選拔和人才評價。需要注意的是,“六征”中的“征”本作“徵”,意為驗證,後因避諱或簡化寫作“征”。
《六征》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六”是數字六,“征”表示征詢、募集、招聘等意思。因此,《六征》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招募、征調、招聘六個人或物的行為。
《六征》的首字部首是“八”(bā),而第二個字的部首是“彳”(chì)。根據漢字拆字規則,八的筆畫數為二,彳的筆畫數為三,因此《六征》的總筆畫數為五。
《六征》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文獻,在古代軍事體系中常常使用此詞來指代招募士兵的活動。六征中的“六”表示數量,征則表示招募或征集。它在古代戰争中的使用比較廣泛,例如六征士卒、六征兵馬等。
《六征》的繁體字為「六徵」。
在古代,六征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是由數字六和“征”字所組成。隻是在古代書法中,字的結構和形态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總體而言,六征的意思并未改變。
1. 鄭國的王室每年六征士卒,以保衛國家的安全。
2. 這次六征兵馬的計劃,旨在擴充軍隊的實力。
1. 六征士卒
2. 六征兵馬
3. 六征招募
4. 六征志士
5. 六征聘請
招募、征集、募集
解散、撤退、解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