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六征的意思、六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六征的解釋

亦作“ 六證 ”。考察、識别人臣的六個方面。徵,驗證。《逸周書·官人》:“王曰:‘嗚呼!大師,朕維民務官,論用有徵:觀誠,考言,視聲,觀色,觀隱,揆德。可得聞乎?’ 周公 曰:‘亦有六徵,嗚呼,乃齊以揆之。’”《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倫有七屬,屬有九用,用有六徵:一曰觀誠,二曰考志,三曰視中,四曰觀色,五曰觀隱,六曰揆德。”《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女平心去私,慎用六證。” 盧辯 注:“六證,六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六征是中國古代典籍中記載的一種系統化識人方法,最早見于先秦文獻《逸周書·官人解》。其核心指通過六個維度的觀察驗證來考察人的品行與才能,具體包括:

一、核心定義

“六征”即觀誠、考志、視中、觀色、觀隱、揆德六類征驗方法,是古代君主或執政者選拔人才的重要評判體系。該理論強調從行為到心理的多層次觀察,形成對人全面品鑒的标準。

二、具體内涵解析

  1. 觀誠

    考察日常行為的真誠度,如“富貴觀其施,貧窮觀其守”,通過對待利益、困境的态度判斷其本性。

  2. 考志

    通過言語交流檢驗志向,如“設之以謀以觀其智”,分析其應對問題的邏輯與價值取向。

  3. 視中

    觀察隱性心理狀态,如“怒之以觀其節”,用壓力情境測試其情緒穩定性與原則性。

  4. 觀色

    分析神态變化,如“喜色油然以出,愠色厲然以侮”,捕捉細微表情反映的内在情緒。

  5. 觀隱

    揭露隱藏行為,如“設之以物以觀其貪”,設計特定場景檢驗其自律性。

  6. 揆德

    綜合評估德行,如“言行不類,終始相悖,外内不合”則判定僞善,強調言行一緻性的終極評判。

三、曆史價值與影響

該理論被後世《文心雕龍》《人物志》等著作繼承發展,成為中國古代人才心理學的重要範式。其系統性觀察法對傳統政治用人制度産生深遠影響,亦為現代行為評估提供古典參照。


參考來源:

  1. 《逸周書·官人解》(先秦典籍)
  2. 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南朝文學理論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六征”是中國古代考察和識别人臣的六種方法,最早見于《逸周書·官人》和《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它通過多維度觀察人的言行舉止,評估其品德與才能。具體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 觀誠
    通過觀察日常言行是否一緻,判斷其誠信度。例如在利益誘惑或困境中是否堅守原則。

  2. 考言
    考察語言表達的邏輯性和真實性,分析其思維能力和态度是否端正。

  3. 視聲
    通過聲音特征(如語調、情緒)推斷心理狀态,判斷是否坦蕩或有所隱瞞。

  4. 觀色
    觀察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的細微變化,輔助判斷内心真實想法。

  5. 觀隱
    探查私下的行為習慣,揭示其隱藏的性格特質或潛在問題(如貪婪、虛僞)。

  6. 揆德
    綜合評估道德品質,例如是否具備仁愛、公正、廉潔等儒家推崇的德行。

這些方法體現了古人“由表及裡”的識人智慧,既有行為觀察,又有心理分析,被廣泛應用于官員選拔和人才評價。需要注意的是,“六征”中的“征”本作“徵”,意為驗證,後因避諱或簡化寫作“征”。

别人正在浏覽...

安行聱聱别券不測之淵辰旆春圃瑽瑽訪冊風柯奮興感性孤旅晧旰橫急虹飲後辟煎豆摘瓜湔改鏡殿進可替不冀缺救拯絕非咔啦攔櫃李德裕黎地臨顧臨界角林蘭六功緑拗兒缦樂明晤摩诃震旦臬司配戲辟池愆怠清細去雄趨戰忍許三羸上佼神婆食糧石子霜蕤天真爛漫庭萬屠宰帷幄唯我獨尊威要祥穟鄉議仙龛吸附希臘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