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託芘 ”。1.謂靠樹木庇蔭。 宋 強至 《橫溪回道中作》詩:“冒暑走山曲,敝蓋無文陰;託庇何局促,因思古賢宰。”
(2).比喻依賴他人或某種力量庇護。 宋 鄭剛中 《别方安托書》之二:“託芘之久,語離之遽,懷此高誼,雖言何安。” 明 範景文 《與友書》:“且聞龍門日峻,辱在知契,誼當相體,即託庇實宏,而門外自遠。” 瞿秋白 《亂彈·新英雄》:“第三,請看《申報》的第一次報告罷:‘我軍為尊重條約,下令不得沖過租界,否則託庇租界之敵,昨晚當可一總解決。’”
“讬庇”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uō bì(ㄊㄨㄛ ㄅㄧˋ),其含義可從字面和比喻兩個層面解釋:
字面含義
指依靠樹木的庇蔭遮陽。例如宋代詩人強至在《橫溪回道中作》中寫道:“託庇何局促,因思古賢宰”,描述人在酷暑中借樹木遮蔭的情景。
比喻含義
引申為依賴他人或某種力量的庇護。如明代範景文在書信中提到“託庇實宏”,即表達對他人的保護或支持的感激。宋代鄭剛中的《别方安托書》中“託芘之久”也體現了這一用法。
詞形與關聯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表達對庇護者的委婉緻謝,如“托庇平安”。
總結來看,“讬庇”既保留了自然場景的原始意象,又通過比喻擴展至社會關系中的依賴與保護,體現了漢語詞義的豐富性。
讬庇(tuō bì)是一個動詞,意為寄托投靠、依賴護佑。該詞的拆分部首是言和廣,筆畫數為12畫。它來源于古代漢字,是一種文言文詞彙。
在繁體字中,讬庇的寫法為託庇。
古時候漢字書寫多樣,讬庇的古代漢字寫法可為託庇、託庳、禱庳、禱庇等。
以下是幾個關于讬庇的例句:
1. 他在困境中讬庇于他的朋友。
2. 他一直讬庇于神明,希冀能夠得到庇佑。
3. 這個孩子已經失去了父母,讬庇在親戚們的庇護下生活。
讬庇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新的詞語,如:
1. 讬庇家園
2. 讬庇信念
3. 讬庇希望
讬庇的近義詞包括:寄托、依賴、庇護。
讬庇的反義詞可以是:離開、獨立、自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