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厚顔。《晉書·郗鑒傳》:“丈夫既潔身北面,義同在三,豈可偷生屈節,靦顔天壤邪!” 南朝 梁 丘遲 《與陳伯之書》:“将軍獨靦顔借命,驅馳氈裘之長,寧不哀哉。” 唐 杜甫 《去矣行》:“野人曠蕩無靦顔,豈可久在王侯間。” 柳亞子 《詠史》之二:“賣友求榮事可羞,靦顔枉自附清流。”
2.面容羞愧。 宋 蘇舜欽 《舟中感懷寄館中諸君》詩:“靦顔於其間,汗下如流漿。”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嗤鄙·大臣異服》:“雖遭彈射,直至 弘治 初元始去位,亦靦顔甚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考弊司》:“忽秀才過,望見之,驚曰:‘何尚未歸,而簡褻若此?’生靦顔莫對。”
“腼顔”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iǎn yán,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晉書》《與陳伯之書》等古籍原文。
《腼顔》(miǎn yán)在漢語中指的是人的臉色或表情顯得和善、溫和、謙和的樣子。這個詞可以形容人的态度溫和、不張揚,不露出傲慢或冷漠的表情。
《腼顔》這個詞的部首是“⺝”(黽字旁),它是構成這個詞的主要部分。《腼顔》中一共有13個筆畫。
《腼顔》一詞源于《詩經·小雅·蓼莪》中的一句詩:“缤紛青蔬,腼腼白鼻”。最初的意思是形容白色的鼻子,後來引申為形容整個臉色或表情。繁體字中,《腼顏》的顔部用“顏”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多有變化,《腼顔》也不例外。古時候,《腼顏》中的“腼”字曾寫作“陵”,意思仍然相同。不同的寫法并不影響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1. 他腼顔微笑,給人一種親切感。
2. 小明被老師表揚時,臉上露出了腼顔。
和《腼顔》意思相關的組詞有:腼腆、腼然、腼腆、顏面、腼昂等。
和《腼顔》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溫和、和善、謙遜、和藹、親切等。
和《腼顔》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傲慢、冷漠、兇惡、僵硬、不悅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