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吐辭的意思、吐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吐辭的解釋

亦作“ 吐詞 ”。發言。亦謂寫作詩文。 漢 王充 《論衡·問孔》:“使此言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謂 孔子 不能吐辭也。” 晉 曹毗 《對儒》:“吐辭則藻落 揚 班 ,抗心則志拟高鴻。” 唐 李白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吐辭又炳煥,五色羅華星。” 明 杜濬 《嵇康》詩:“吐辭薄 湯 武 ,千載有生氣。” 明 汪道昆 《五湖遊》:“那漁翁吐辭不俗,想他是江湖散人。” 清 方文 《宋遺民詠·鄭所南思肖》:“吐詞惟痛快,忌諱所不顧。當時文網密,肝膽向誰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吐辭,指發言、說話或寫作時運用言辭。其核心含義在于通過語言表達思想或情感的行為過程,強調言辭的發出與表達本身。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言辭的表達與發出

    “吐”意為“發出、說出”,“辭”指“言辭、語句”。合指通過口頭或書面形式表達觀點、情感或信息的行為。

    例:曹丕《典論·論文》雲:“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其中“驅辭”即“吐辭”之意,強調文辭的運用與表達 。

  2. 文辭的運用能力

    引申為對語言的組織與駕馭能力,體現表達者的修養與技巧。

    例:清代學者劉大櫆在《論文偶記》中強調“神氣音節”為文章核心,而“音節者,神氣之迹也;字句者,音節之矩也”,此即對“吐辭”藝術性的要求 。


二、古籍文獻佐證

  1. 《論衡·自紀》(東漢·王充)

    “口則務在明言,筆則務在露文。高士之文雅,言無不可曉,指無不可睹。”

    此處“明言”“露文”均指向清晰、有章法的“吐辭”,強調表達的準确性與可理解性 。

  2. 《文心雕龍·神思》(南朝·劉勰)

    “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

    以“吐納”喻文辭的抒發,凸顯言辭如珠玉般珍貴,體現創作中“吐辭”的審美價值 。


三、近義辨析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3. 《文心雕龍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論衡校釋》(中華書局)
  5. 《論文偶記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注:因平台限制未提供直接鍊接,上述文獻可通過權威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吐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吐辭”亦作“吐詞”,指發言或寫作詩文,強調通過語言或文字表達思想。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見,多用于描述言辭的精準與文采,例如:


二、字義分解

  1. 吐(tǔ)

    • 核心義:表達、說出(如“吐露”“吐字”);
    • 引申義:物體自然顯露(如“吐穗”)。
    • 注意:讀“tù”時指嘔吐,與“吐辭”無關。
  2. 辭(cí)

    • 指文辭、言辭,如“修辭”“辭令”;
    • 亦可表示告别、推脫等(如“辭行”“推辭”),但此處取“言辭”義。

三、用法與語境


四、相關參考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論衡》《李太白集》等古籍,或參考語言學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柏皇飽更跋前疐後賓從賓實鼻亭神不避斧钺沖風冒雨綢厚傳教士垂涎蹙擊大築風月場伏彥趕絡廣袖哼唧橫失弘旨胡花饑不欲食介子綏姬劉寂默卷甲倍道快利朗烈攬衣累碁漏嘴旄钺美人胎子緬憶篾籃念戀尼居凝虛碰手噴嚏僻巷譴訝器類嬛薄窮神觀化毬路帶宂下三隧掃庭燒鷰濕蒙蒙拭目而待説闊絲婦私訴夙昔泰宇泰運違律享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