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問的意思、記問的詳細解釋
記問的解釋
(1).謂記誦詩書以待問或資談助。 宋 王安石 《論議·取材》:“第經學者,徒以記問為能,不責大義,類皆蒙鄙者能之。” 元 許衡 《送許克勤赴新昌教序》:“況小言破道,小辨害義, 克勤 之賢當不止於博聞記問而已。”《醒世恒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觀公之記問,不讓 楊修 之學, 子建 之能, 王平 之閲市, 張松 之一覽。”參見參見“記問之學”。
(2).通書信問候。 唐 白居易 《與運使郎中狀》:“久違符采,絶疎記問,伏維視履寀集,休祉尚賒。” 宋 鄭剛中 《答簡州李知郡書》:“去冬銜命而出,正月抵故鎮,諸郡記問如束筍,而公無一紙相訪,每切疑怪。” 明 張居正 《與劉進士禹谟書》:“别後一辱記問,感荷厚情,兒輩得奉教於門下,幸甚。”
(3).記挂問訊。 明 許三階 《節俠記·寄衣》:“塞月當秋冷,胡風入夜緊,應知他此際,怯衣單,誰人記問。”
詞語分解
- 記的解釋 記 (記) ì 把印象保持在腦子裡:記憶。記取。記性。博聞強記。 把事物寫下來:記錄。記功。記者。 記載事物的書冊或文字:遊記。日記。大事記。 符號,标識(?):印記。标記。記號。 古時的一種公文:奏
- 問的解釋 問 (問) è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請人解答:詢問。問答。問題。問鼎(指圖謀奪取政權)。問津。質問。過問。 為表關切而詢問:慰問。問候。問長問短。 審訊,追究:審問。問案。唯你是問。 管,幹預:概不過
網絡擴展解釋
“記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釋:
一、記誦詩書以待問或資談助
指通過背誦經典來應對提問或作為談資,但缺乏深入理解。這一用法常帶有貶義,強調機械記憶而非真才實學。例如:
- 《禮記·學記》提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指出僅靠死記硬背無法勝任教導之責。
- 宋代王安石曾批評科舉制度中“徒以記問為能”的現象,認為這導緻學者流于表面。
二、通書信問候
指通過書信進行禮節性問候或交流。例如:
- 唐代白居易在《與運使郎中狀》中寫道:“久違符采,絕疏記問”,表達因久未通信而疏于問候的歉意。
- 明代張居正書信中也有“一辱記問”的用法,體現文人間的書信往來。
三、記挂問訊
表示對他人的牽挂與關心。例如:
- 明代戲曲《節俠記》中“誰人記問”一句,傳遞出孤寂中渴望被關懷的情感。
- 宋代陸遊詩句“臂弱傳鈔少,心煩記問衰”,則暗含對親友音訊稀少的感慨。
補充說明
“記問”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古典文獻和詩詞中頻繁出現。其核心語義圍繞“記憶”和“交流”展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例如,宋代科舉制度中“記問之學”的批判,反映了古代對學術深度的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二
記問一詞的意思是“記錄詢問”的意思。它的部首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是記部和問部,有的認為是言部和問部。筆畫數為10畫。
記問一詞的來源比較難以确證,但可以推測它起源于古代漢字。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存在差異,繁體字中的“記問”可能與現代漢字有一些差别。
以下是一個使用記問一詞的例句:通過記問,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曆史。
記問一詞的組詞可以有記憶、提問、調查等。
近義詞可以是詢問、問題、查問等。
反義詞可以是回答、解答、答案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不妨再問一下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