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记问的意思、记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记问的解释

(1).谓记诵诗书以待问或资谈助。 宋 王安石 《论议·取材》:“第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 元 许衡 《送许克勤赴新昌教序》:“况小言破道,小辨害义, 克勤 之贤当不止於博闻记问而已。”《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观公之记问,不让 杨修 之学, 子建 之能, 王平 之閲市, 张松 之一览。”参见参见“记问之学”。

(2).通书信问候。 唐 白居易 《与运使郎中状》:“久违符采,絶疎记问,伏维视履寀集,休祉尚赊。” 宋 郑刚中 《答简州李知郡书》:“去冬衔命而出,正月抵故镇,诸郡记问如束笋,而公无一纸相访,每切疑怪。” 明 张居正 《与刘进士禹谟书》:“别后一辱记问,感荷厚情,儿辈得奉教於门下,幸甚。”

(3).记挂问讯。 明 许三阶 《节侠记·寄衣》:“塞月当秋冷,胡风入夜紧,应知他此际,怯衣单,谁人记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记问”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学术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记问”指依赖机械记忆与重复询问的学习方式,特指未经理解消化的表层知识积累。该词常含贬义,暗指学习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凭记忆所得与向人请教而获取的知识”,强调知识获取途径的被动性。

二、出处与词义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东汉郑玄注疏时解释为“预先记诵难题以待问”,说明其原指古代学者应对师长考问的应急策略。随着教育观念发展,词义逐渐演变为对僵化学习方式的批评用语。

三、现代语言学应用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记问”被归类为偏义复合词。语言学家王宁指出,该词侧重“记”的机械性特征,“问”的互动性特征已弱化,共同构成对浅层学习行为的整体性批判,常见于教育领域对死记硬背学习方法的学术性表述。

四、相关概念对比 与“记诵”强调记忆过程不同,“记问”更突出知识获取的被动状态;相较于“学问”强调知识体系的建构,“记问”特指零散知识的堆砌。这种语义差异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词义辨析中有详细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记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细微差异,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释:

一、记诵诗书以待问或资谈助

指通过背诵经典来应对提问或作为谈资,但缺乏深入理解。这一用法常带有贬义,强调机械记忆而非真才实学。例如:

二、通书信问候

指通过书信进行礼节性问候或交流。例如:

三、记挂问讯

表示对他人的牵挂与关心。例如:


补充说明

“记问”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古典文献和诗词中频繁出现。其核心语义围绕“记忆”和“交流”展开,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例如,宋代科举制度中“记问之学”的批判,反映了古代对学术深度的重视。

别人正在浏览...

卬望暗愚背脊倍加惼懆逼汉不知香臭常姓朝府痴坐踳駮床腿黛蓄打脚打家贼道德认识电源敌后丁家鹤讹号贰尸贰佐放口凤音愤愦蛤像宫婢孤韵槐牙嗟泣吉隆之喜谲谏客体累赘丽龟马铃梅公猛虡门荫民宰磨治闹喳喳朋甲襁至潜隳敲山振虎蠕蠕三酒僧戒守财奴帑银殢酒头筹王棘委叛汙暴雾沈云暝无所施其伎现代派谢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