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函牛之鼎的意思、函牛之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函牛之鼎的解釋

大鼎。《淮南子·诠言訓》:“夫函牛之鼎沸,而蠅蚋弗敢入。” 高誘 注:“函牛,受一牛之鼎也。”《後漢書·劉陶傳》:“其危猶舉函牛之鼎,絓纖枯之末,詩人所以眷然顧之,潸焉出涕者也。” 李賢 注:“函牛之鼎謂大鼎也。”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材能》:“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猶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雞。”亦省作“ 函牛鼎 ”。 宋 梅堯臣 《依韻自和送詩寄潘歙州》:“源流本慷慨,吐論皆經邦。量猶函牛鼎,吾徒媿罌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函牛之鼎是漢語中一個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體積龐大、能容納整頭牛的青銅鼎,後多比喻氣度恢宏、能擔當重任的人或事物。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引申義及文化象征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面釋義與語源

  1. 字義分解

    • 函:意為“容納、包含”(《說文解字》:“函,舌也,象形。肣,函或從肉。”引申為包容)【來源1】
    • 牛:指體型龐大的牲畜,象征“巨大”。
    • 鼎:古代烹煮食物的青銅器,三足兩耳,為權力與地位的禮器(《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來源2】

      字面組合即“可容納整頭牛的鼎”,凸顯器物之巨。

  2. 語源考據

    典出《淮南子·诠言訓》:“夫函牛之鼎沸,而蠅蚋弗敢入。”意指大鼎沸騰時,蚊蠅不敢靠近,比喻小人不犯大德【來源3】。後《後漢書·劉陶傳》亦載:“其危猶舉函牛之鼎,絓纖枯之末”,形容力不能勝【來源4】


二、引申義與文化象征

  1. 比喻氣度恢宏

    鼎為宗廟重器,函牛之鼎更顯莊嚴,故引申指胸懷寬廣、能包容萬物的人物或格局。如《文心雕龍·神思》以“函牛之鼎”喻指宏大的思想境界。

  2. 象征重任擔當

    鼎需堅實方能承重,故暗含擔當大任、根基深厚之意。如宋代李綱《議國是》稱:“如函牛之鼎,不可舉以烹小鮮”,強調大材需用于大事【來源5】


三、古籍用例與權威參考

  1. 《淮南子》原典

    “函牛之鼎沸,而蠅蚋弗敢入;昆山之玉瑱,而塵垢弗能污。”

    ——強調大德不染于小人(查看原文)。

  2. 《後漢書》引申

    “舉函牛之鼎,絓纖枯之末。”

    ——比喻力不勝任,以小承大(查看原文)。


四、現代釋義與引用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

函牛之鼎:容納一頭牛的大鼎。比喻大材。

例證引《後漢書·劉陶傳》:“舉函牛之鼎,絓纖枯之末。”【來源6】


結語

“函牛之鼎”融合器物具象與文化隱喻,既描繪古代青銅器的宏偉,亦成為中華語言中贊譽胸懷與擔當的經典意象,其價值在曆代典籍的傳承中曆久彌新。

網絡擴展解釋

“函牛之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典故

  1. 最早記載:
    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诠言訓》:“夫函牛之鼎沸,而蠅蚋不敢入。”
    意為大鼎中的水沸騰時,蚊蠅不敢靠近,暗喻宏大之物自有威懾力。
  2. 曆史引用:
    南朝範晔《後漢書·劉陶傳》用“其危猶舉函牛之鼎,絓纖枯之末”比喻以小承大的危險。

三、用法與比喻


四、相關延伸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淮南子》《後漢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案堵豹弢本主兒孛孛跛行镵镌陳谟叢莽大朞附婁輔衛搞價刮劘觀察使汗毛號碼黑肥合類懷徕鹘突嘉獎介字诘屈祭詩緝聽救取開合自如蘭阇六朝文籠脫輪煥孟享門司母教霓糾畔牢愁判若水火屈産睿斷事不宜遲收編衰委束箧樹元立嫡搜羅縮本炭庫鐵門限筆推度突尼斯忘漂麥溫色文軸誤缪五品詳刑枭黠狹坐卸套謝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