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标牌。用以防禦兵刃矢石的戰具。摽,通“ 标 ”。《宋史·兵志四》:“ 關 東戍卒,多是硬弩手及摽牌手,不惟扞賊勁矢,亦可使賊馬驚潰。”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南蠻》:“ 宋 興,嘗設廣捷之兵,習摽牌之器。”
“摽牌”是古代軍事防禦用具,具體釋義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一種用于抵擋兵刃、箭矢的防護戰具,功能類似盾牌。該詞中的“摽”為通假字,通“标”,因此“摽牌”即“标牌”。
2. 曆史應用 宋代軍隊中廣泛使用,例如:
3. 字形與詞義演變 “摽”本意為揮動或擊打(如《詩經·摽有梅》),但在“摽牌”中借作“标”,強調其标識防禦範圍或保護主體的功能。
4. 相關延伸 該詞也反映古代軍事戰術特點——通過盾牌類裝備與遠程武器(如弩)配合,形成攻守兼備的作戰體系。
摽牌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和牌相對而言,表示沒有能力或沒有機會順利地完成牌局,以在遊戲中得分。該詞常出現在一些撲克牌、麻将等牌類遊戲中,用來形容玩家在遊戲中落敗。
摽(biāo)的部首是手,總共有10個筆畫。
牌(pái)的部首是牛,總共有7個筆畫。
摽牌一詞最早見于明代楊慎《歌行一百首》中其中一首詩:“玉人吟摽牌,紅袖掩秋苔”,用來描述玩家輸掉撲克或麻将遊戲時的失落和沮喪。
繁體字“摽牌”同樣是“摽牌”的意思,沒有區别。
在古代,漢字“摽”有多種寫法,而“牌”則相對穩定。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可以找到以下一些漢字寫法:
飈、磦、炮、瓢、皫、薸、蕟、藨、麃、縹
他在牌局中摽牌,最終以失敗告終。
摽敗、摽下、摽得、摽衆、摽去
落敗、輸赢、失敗、失利
和牌、勝利、成功、獲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