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皤皤的意思、皤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皤皤的解釋

(1).白發貌。形容年老。《漢書·叙傳下》:“ 營平 皤皤,立功立論。” 顔師古 注:“皤皤,白髮貌也。”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皤皤 董叟 ,謀我 平陰 ,三軍縞素,天下歸心。” 前蜀 貫休 《秋末入匡山船行》詩之四:“誰如垂釣者,孤坐鬢皤皤。”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苞苴不行請謁絶,滿朝黃髮皆皤皤。” 王闿運 《<桂陽州志>序》:“皇風初扇, 北 園皤皤;表此介士,裴回山阿。”

(2).潔白貌。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補編·蔣琛》:“有俳優揚言曰:‘皤皤美女,唱《公無渡河歌》。’”

(3).豐富貌。《文選·左思<魏都賦>》:“豐肴衍衍,行庖皤皤。” 李善 注引 王肅 曰:“皤皤,豐多貌也。”

(4).腹大貌。 陳三立 《題顧石公<松花江踏雪尋詩圖卷子>》詩:“皤皤之腹高頰權,咄嗟白眼橫青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皤皞”是一個形容詞,主要用來形容頭發或須眉等呈現白色的狀态,常引申為年老或白發蒼蒼的樣子。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核心釋義:

    • 白色(特指頭發、須眉): 這是“皤皞”最基本、最常用的含義。它專門用來描述毛發因年老或其他原因而變白的顔色狀态。
    • 引申義:年老、白發蒼蒼: 由于白發是年老的顯著特征,“皤皞”自然而然地引申出“年老”、“白發蒼蒼”的意思,用以形容人的年齡狀态或外貌特征。
  2. 出處與典籍引用:

    • “皤皞”一詞源遠流長,在古籍中早有記載。
    • 《漢書·叙傳下》:“營平皤皞,立功立論。” 這裡的“營平”指營平侯趙充國,“皤皞”形容他年老白發,但仍能建功立業、著書立說 。
    • 《文選·左思<魏都賦>》:“皤皞國老,乃父乃兄。” 此句描繪了國家元老們白發蒼蒼、德高望重的形象 。
    • 《後漢書·樊準傳》:“故朝多皤皞之良,華首之老。” 同樣用“皤皞”形容朝廷中白發賢良的老臣 。
  3. 用法特點:

    • 形容對象: 主要用于形容人的頭發、胡須、眉毛等變白,進而形容人年老。較少用于形容其他物體的白色。
    • 文學色彩: “皞皞”帶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和書面語色彩,常用于詩詞歌賦或較正式的書面表達中,以增加文雅或莊重的感覺。在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 疊詞效果: 作為疊詞(AA式),它比單字“皞”更具形象性和韻律感,更能強調“白”的程度或狀态。
  4. 例句示例:

    • 形容白發:“歲月不饒人,轉眼間他已兩鬓皞皞。”
    • 形容年老:“那位皞皞老者,精神矍铄,步履穩健。”
    • 文學化表達:“皞皞老翁,猶憶當年壯志。”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皤皤”是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形容詞,主要用于描述頭發雪白的狀态,常見于古典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讀音與常見誤讀

二、詞義解析

  1. 本義:指白色,特指頭發或胡須的雪白狀态。如《周易》中“贲如皤如”形容裝飾後的素白潔淨。
  2. 引申義:可形容年長者的外貌特征,如“皤皤老者”指白發蒼蒼的老人。
  3. 古義擴展:在《左傳》中曾引申為“大腹”之意,但現代已不常用。

三、使用場景

四、注意事項

若在古籍中遇到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顔色或體态)。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字典》或《說文解字》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勃然奮勵敞亮逴邁大紅日子帶甲掉書袋東髽額面防合販舟風雨對床狗行狼心國産過橋骨肉至親紅绫餅餤花哄講議椒壁嬌娆驚魂奪魄慨慕看人行事窺阚冷牕凍壁連朦帶唬臨下緑水馬韓沒成梱猛暴磨算納用内蒙排連培養費蓬閣骠悍平均主義破賣蒲草戗台俏泛三克燒畲筮卦锼齧唐殷檀袖套子填戶聽任枉奪丸髻挽聯文章蓋世舞場鄉下詳星拜鬥小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