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名。青葙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青葙》。
“萋蒿”一詞的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辨析,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萋蒿是青葙的别稱,屬于中草藥,最早見于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青葙》。其特點包括:
部分來源(如)提到“萋蒿”為成語,形容草木茂盛、生機勃勃的景象。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與“萋萋”“蒿萊”等詞彙混淆,需注意甄别。
建議優先采用植物别名的解釋,成語用法需進一步考證。
萋蒿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部首分别為⺖和艹,總共有9個筆畫。
萋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說文解字》。它是一種草本植物,葉子形狀扁平,呈羽狀分裂,莖細長。多生長在田間地頭、山坡上。有人将它的嫩葉采摘下來,用來烹饪或制作藥膳。
萋蒿的繁體字為菜蒿,字形比簡體字多了一點複雜的筆畫,但意思相同。
在古時候,萋蒿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古人将"⺖"寫作"斤",表示其形狀與斤相似;将"艹"寫作"⺾",表示其為一種植物。
以下是一些關于萋蒿的例句:
1. 他家的湯裡加了一把萋蒿,味道更鮮美了。
2. 這道菜用了新鮮的萋蒿,色香味俱佳。
3. 春天的時候,田野裡到處都是茂盛的萋蒿。
與萋蒿相關的組詞有:“萋蘩”(一種草本植物)、“萋萋”(形容植物繁茂)、“蒿香”(一種菜肴烹饪調料)、“蒿子稈”(草本植物的莖)、“蒿廬”(指野外的房屋)等。
與萋蒿近義詞有:“菜蓿”、“青菜”等,指的都是類似的草本植物。
萋蒿的反義詞是“素菜”或“非蔬”等,表示不是這類蔬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