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禦史彈劾所用的簡牍。《南齊書·王晏傳》:“内愧于心,外懼憲牘。” 唐 白居易 《和夢遊春詩一百韻》:“誓酬君主寵,願使朝庭肅。密勿奏封章,清明操憲牘。”
“憲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憲牍”指禦史(古代監察官員)彈劾他人時所用的簡牍(即書寫材料),屬于公文範疇。其中:
曆史用例
若需進一步探讨古代公文術語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具體文獻或擴展查詢。
憲牍(xiàn dú)是一個漢字詞組,指的是封建時代官府或機關的正式文件或公文。它是由兩個字組成,憲和牍。
憲的部首是宀(mián),總筆畫數為9。
牍的部首是片(piàn),總筆畫數為7。
憲牍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洪範》中,意為建立和傳遞規章制度的公文。在古代,朝廷的重要政令、诏書、敕令等都被稱為憲牍。
憲牍的繁體字為憲牘。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憲的古字形為宀口言,而牍的古字形為田十刂。
1. 他在檔案館研究了一整天的憲牍。
2. 這份憲牍的内容涉及到國家的重大決策。
1. 憲法(xiàn fǎ):國家的基本法律規範。
2. 憲章(xiàn zhāng):規定機構職權和行使方式的文件。
3. 發牍(fā dú):指封建時代官府頒發的公文。
文書、公函、公章
口頭協議、口信、口頭通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