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憲牍的意思、憲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憲牍的解釋

禦史彈劾所用的簡牍。《南齊書·王晏傳》:“内愧于心,外懼憲牘。” 唐 白居易 《和夢遊春詩一百韻》:“誓酬君主寵,願使朝庭肅。密勿奏封章,清明操憲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憲牍"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其含義可從字源和用法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憲”:本義指“法令”、“法度”,《說文解字》釋為“敏也”,引申為法則、典範、效法之意。在古代公文中,“憲”常指上級官府(如中央部院)下達的公文或法令。
  2. “牍”:本義指古代書寫用的木片,即“木簡”,後泛指文書、文件、書信。《說文解字》釋為“書版也”,即書寫用的木闆。

二、詞彙含義 結合“憲”與“牍”的本義,“憲牍”一詞在古代語境中主要有兩層含義:

  1. 指代上級官府頒布的法令、規章類文書:這是其最核心的含義。特指由中央或上級機構制定、頒布,具有法律效力和規範作用的官方文件或公文。例如清代文獻中,“憲牍”常指由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機構發出的法令、規章或指令性文件。
  2. 泛指重要的官方文書或案卷:在更寬泛的用法中,也可指官府中重要的公文、案卷或檔案材料,尤其強調其正式性和權威性。

三、使用場景 “憲牍”一詞多見于古代(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官方文書、檔案記錄或文人筆記中,用以指稱:

引用參考來源:

  1. 許慎. 《說文解字》. (權威字源解釋)
  2.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綜合收錄詞彙釋義及書證)

網絡擴展解釋

“憲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憲牍”指禦史(古代監察官員)彈劾他人時所用的簡牍(即書寫材料),屬于公文範疇。其中:

    • 憲:本義為法令、法度,引申指與法律或官職相關的事務;
    • 牍:古代書寫用的木片或竹片,後泛指公文、文書。
  2. 曆史用例

    • 《南齊書·王晏傳》提到“内愧于心,外懼憲牍”,意為内心愧疚,又畏懼被禦史彈劾。
    • 唐代白居易在《和夢遊春詩一百韻》中寫道“清明操憲牍”,形容禦史以公正嚴明的态度處理彈劾文書。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探讨古代公文術語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具體文獻或擴展查詢。

别人正在浏覽...

暴棄不脩邊幅不移晷襜褕宸曆陳平席抽寫處死麤暴麤絺釘鉸冬冬聲督録服誦耿怆亘絕鈎深緻遠苟完古本洪泛區黃皮刮瘦恢弘火馬兼副箭局景響金花茶斤斤自守禁圉缙雲司軍目空壤窺究煉格哩嗹啰嗹流謙眉诩猛丁明酌憫救屏幅钤韬窮源虬珠僛舞燃料油擾擾膠膠塞話水米不黏牙聳肩送路堂基體側投店薇蕨違延溫度表五膿嫺淑銷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