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詳恭敬的意思、安詳恭敬的詳細解釋
安詳恭敬的解釋
古時指教育兒童要注意的四點:安定而不輕躁,詳審而不疏率,表現要謙恭,心裡要有所敬畏。
詞語分解
- 安詳的解釋 從容自如;穩重态度安詳舉止安詳 平靜自然夜的草原是這麼甯靜而安詳。;;碧野《天山景物記》詳細解釋.穩重,從容。 漢 蔡邕 《薦邊文禮書》:“口辯辭長,而節之以禮度。安詳審固,守持内定。” 唐
- 恭敬的解釋 尊敬或尊重地對待熱愛并恭敬他的雙親詳細解釋.對人謙恭有禮貌。《孟子·告子上》:“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史記·陳丞相世家》:“ 項王 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 唐 張鷟 《朝野佥載
專業解析
"安詳恭敬"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的儀态、舉止或心境,融合了内在的沉靜與外在的莊重有禮。其核心含義可從兩個構成詞分别理解,再綜合把握:
-
安詳 (ān xiáng):
- 本義: 指神态、舉止或心境安定、從容、平靜、穩重。
- 深層含義: 強調一種内在的平和、不慌亂、不急躁的狀态。它體現了一種内心的甯靜與沉穩,無論面對何種情況都能保持鎮定自若。
- 來源依據: 該詞在古漢語中即用于形容人的儀态或心境平和穩重。例如,《漢語大詞典》收錄“安詳”詞條,釋義為“從容不迫;穩重”。
-
恭敬 (gōng jìng):
- 本義: 指對人嚴肅、端莊、有禮貌、尊重。
- 深層含義: 強調外在行為上對他人(尤其是長輩、尊者或特定場合)表現出的莊重、謙遜和禮貌的态度。它體現了社會交往中的禮數與尊重。
- 來源依據: “恭敬”是儒家禮儀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強調對他人的尊重态度。《現代漢語詞典》将“恭敬”解釋為“對尊長或賓客嚴肅有禮貌”。
綜合釋義:
“安詳恭敬”合起來,描述的是一個人内心平靜沉穩、舉止莊重得體、待人謙遜有禮的整體風貌。它不僅僅指外在行為的禮貌,更強調這種禮貌是建立在内在心性平和、穩重的基礎之上。這個詞常用來形容:
- 有修養的長者: 他們閱曆豐富,心态平和,待人接物自然流露出穩重與尊重。
- 知書達理的君子: 受過良好教育,内心涵養深厚,言行舉止合乎禮儀規範。
- 在莊重場合的表現: 在需要嚴肅、尊重的場合(如祭祀、典禮、會見尊長),人們應保持安詳恭敬的态度。
“安詳恭敬”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推崇的一種理想人格修養和處世态度,它要求人内外兼修:内在保持安定、從容的心境(安詳),外在表現出莊重、有禮的行為(恭敬)。它體現了對自我心性的修養和對他人、對禮節的尊重。
引用來源說明:
- 釋義參考自《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安詳”的釋義。
- 釋義參考自《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恭敬”的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安詳恭敬”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應用于古代兒童教育領域,強調行為規範和内在修養的結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核心含義
該成語指教育兒童需注意的四個要點:
- 安:安定而不輕浮躁動(保持沉穩的心态和行為)。
- 詳:詳審而不輕率疏忽(做事細緻周全)。
- 恭:表現謙恭(待人接物有禮節)。
- 敬:内心有所敬畏(對規則或他人持有尊重态度)。
-
出處與背景
源自宋代朱熹的《小學·嘉言》,原文為“教小兒,先要安詳恭敬”,體現了儒家教育中對兒童早期行為規範和品德培養的重視。
-
語法與用法
- 詞性:聯合式成語,常作賓語或定語。
- 示例:清代小說《歧路燈》中曾用“安詳恭敬”描述學生儀态,如“婁潛齋家學生安詳恭敬”。
擴展說明
- 教育意義:不僅要求外在行為端正(安詳),還強調内在的敬畏之心(恭敬),是古代“内外兼修”教育理念的體現。
- 現代適用:雖為古語,但其倡導的沉穩、細緻、謙遜等品質仍適用于當代兒童教育。
權威來源參考
- 朱熹《小學·嘉言》
- 百度百科詞條
- 《歧路燈》文學用例
- 查字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拔本塞源白毫光報酬被面筆底倡扶綽俏黨約大戲東窗消息多則二府二周放射線賦政關稅同盟滑行甲勑駕治吉財戒程井陉關舉意亢亮柯舒立論邏輯電路蠻藤蠻彜滅族密會鳴驺木獸木印南革撚梢子霓雲諾臯偶攻飄沐氣禁輕歌曼舞青壯窮親啓譬熱力柔聲下氣顋巴澀勒蛇舅母失群睡寐司書天罼忘性偉績豐功五尺之僮無悰鄉老書仙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