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easeless]∶沒有休止;不止
誅求無已
(2) [have to]∶不得已
(1).不倦,不怠。《詩·魏風·陟岵》:“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鄭玄 箋:“無已,無懈倦。”
(2).無止境;無了時。《戰國策·韓策一》:“夫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而賈禍者也。” 唐 李郢 《茶山貢焙歌》:“使君愛客情無已,客在金臺價無比。”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司讞者苛責無已,不亦寃乎!” 毛6*澤6*東 《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另外的錯誤觀點,就是不顧人民困難,隻顧政府和軍隊的需要,竭澤而漁,誅求無已。”
(3).不得已。《孟子·梁惠王下》:“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 宋 嶽珂 《桯史·選人戲語》:“無已,質諸夫子。”《西遊記》第六6*四回:“ 三藏 無已,隻得笑吟一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申氏》:“妻曰:‘無已,子其盜乎?’”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無已漢語 快速查詢。
“無已”是一個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主要出現在書面語或引用古語時。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沒有止境;沒有窮盡:
不得已:
不停止;繼續:
“無已”的核心意義在于表達“沒有終止、沒有盡頭”的狀态。根據具體語境,它可以側重描述永無止境的程度,也可以表達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或者強調行為狀态的持續不斷。
來源說明: “無已”的釋義主要依據權威漢語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由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辭源》(商務印書館出版)等。這些辭書對文言詞彙的釋義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和權威性。由于這些資源通常以紙質書籍或需授權的專業數據庫形式存在,無法提供直接的線上鍊接。讀者可查閱上述權威工具書獲取更詳盡的解釋和例證。
“無已”是一個多義文言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不倦、不懈怠
源于《詩經·魏風·陟岵》:“夙夜無已”,鄭玄注“無懈倦”。多用于描述勤勉或堅持的狀态,如“行役無已”指勞作不停止。
無止境、無盡頭
常見于形容需求或欲望的無限性。例如《戰國策》中“以有盡之地,逆無已之求”,指用有限的土地應對無止境的索求。成語“誅求無已”也體現此意,表達苛責無度。
不得已、無奈之舉
表示被迫采取行動。如《孟子·梁惠王下》提到“無已,則有一焉”,即“實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有一個辦法”。類似用法在《西遊記》等古籍中也有出現。
例句補充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證或近義詞辨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文言解析資料。
愛心百花齊放﹐百家争鳴卑人弁冕筆下捕快蠶戶嘲讴差殺辰衡雠虜椿期春意闌珊東首放手反外風塵之聲格敕革天國是鼓妖罕物畫叉皇軍惠聲儉不中禮薦寵皦絜擊刺接墒禁執禁字體戟槊揩羯鼓口角風情離魂舍慄縮買荒内陸湖排栅起翦鸲鹆舞融散柔風乳姥山和尚沙所傻相審度說不響碩響輸忠唆教壇陸頽景忘昏無措夏蠶小窗邪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