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easeless]∶沒有休止;不止
誅求無已
(2) [have to]∶不得已
(1).不倦,不怠。《詩·魏風·陟岵》:“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鄭玄 箋:“無已,無懈倦。”
(2).無止境;無了時。《戰國策·韓策一》:“夫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而賈禍者也。” 唐 李郢 《茶山貢焙歌》:“使君愛客情無已,客在金臺價無比。”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司讞者苛責無已,不亦寃乎!” 毛6*澤6*東 《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另外的錯誤觀點,就是不顧人民困難,隻顧政府和軍隊的需要,竭澤而漁,誅求無已。”
(3).不得已。《孟子·梁惠王下》:“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 宋 嶽珂 《桯史·選人戲語》:“無已,質諸夫子。”《西遊記》第六6*四回:“ 三藏 無已,隻得笑吟一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申氏》:“妻曰:‘無已,子其盜乎?’”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無已漢語 快速查詢。
“無已”是一個多義文言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不倦、不懈怠
源于《詩經·魏風·陟岵》:“夙夜無已”,鄭玄注“無懈倦”。多用于描述勤勉或堅持的狀态,如“行役無已”指勞作不停止。
無止境、無盡頭
常見于形容需求或欲望的無限性。例如《戰國策》中“以有盡之地,逆無已之求”,指用有限的土地應對無止境的索求。成語“誅求無已”也體現此意,表達苛責無度。
不得已、無奈之舉
表示被迫采取行動。如《孟子·梁惠王下》提到“無已,則有一焉”,即“實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有一個辦法”。類似用法在《西遊記》等古籍中也有出現。
例句補充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證或近義詞辨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文言解析資料。
《無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沒有止境,沒有盡頭。用來形容某種狀态或情感持久而難以終止。
《無已》的拆分部首是無(wú)和已(yǐ),它們分别代表“沒有”和“已經”。整個成語總共有9個筆畫。
《無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衛風·氓》:“逝将去無留。”其中的“無留”意為沒有停留,沒有止境。這個意思後來演化成為今天的成語《無已》。
在繁體字中,《無已》的寫法為「無已」。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無已》在古代的寫法為「無已」,其中的“無”寫成了一隻手橫着伸開的樣子,而“已”則寫成了一個像古代的“人”字一樣的形狀。
1. 他追求成功的欲望無已,總是找不到滿足。
2. 她的痛苦無已,每次提起那段往事都會淚如泉湧。
3. 盡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他的進步似乎無已。
1. 無窮無已:沒有邊際,沒有盡頭。
2. 無邊無已:沒有邊界,沒有止境。
3. 無已無不:沒有一處不。
4. 無已不恨:對一切都不恨,不怨恨。
1. 無休止:沒有停止,沒有間斷。
2. 無止境:沒有結束,沒有止境。
3. 無終點:沒有終點,沒有盡頭。
1. 有止境:有結束,有盡頭。
2. 有滿足:有滿足感,有滿意。
3. 有止息:有停止,有休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