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移風易俗。《南齊書·崔祖思傳》:“詳察朝士,有柴車蓬館,高以殊等;雕牆華輪,卑其稱謂。馳禽荒色,長違清編,嗜音酣酒,守官不徙。物識義方,且懼且勸,則調風變俗,不俟終日。”
“調風變俗”是一個古代成語,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指通過改革或改良來調整社會風氣、革除不良習俗,推動社會進步。該成語與“移風易俗”同義,強調通過主動調整(“調”)和變革(“變”)來改善社會風貌。
出自《南齊書·崔祖思傳》。原文提到通過端正官員行為(如摒棄奢靡、倡導節儉),以達到“調風變俗,不俟終日”的效果,即迅速改變社會風氣。
例句可參考原文:“物識義方,且懼且勸,則調風變俗,不俟終日”,意指通過教育和規範引導,快速實現風氣革新。
“調風變俗”強調主動變革對社會進步的作用,既有曆史語境中的政治改良意義,也可用于現代對文化或道德建設的探讨。
《調風變俗》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改變風俗習慣,糾正不良風氣,使社會風氣更加文明進步。
《調風變俗》的拆分部首是“言”和“立”,其中“言”是說話的意思,“立”是站立的意思。整個詞的筆畫數量為16。
《調風變俗》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孟子·告子上》:“臣聞君子之風,有兩調焉:調世而風,調俗而變。”意思是說,君子的作為和品德要對準世間的風俗,既要引導風尚,又要改變不良的風氣。
《調風變俗》的繁體字為「調風變俗」。
在古時候,《調風變俗》的寫法可能與今天有所不同,具體的變化需要參考古代的字典和文獻。
例句1:我們應該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為調風變俗出一份力。
例句2:這個傳統節日不僅具有文化内涵,更可以調風變俗。
組詞1:調整、風氣、變革
組詞2:改善、傳統、風尚
近義詞:改過自新、振興風氣、清掃政治
反義詞:順流而下、墨守成規、陋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