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ang; slang expression] 粗俗的口語。常帶有方言性
方言俗語;民間淺近的話語。 唐 劉禹錫 《插田歌》:“但聞怨響音,不辨俚語詞。”《新五代史·死節傳·王彥章》:“ 彥章 武人,不知書,常為俚語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宋 陳善 《扪虱新話·彭乘批答之謬》:“又有 楊安國 者為侍講,講《論語》至‘一簞食,一瓢飲’,乃操俚語曰:‘官家, 顔回 甚窮,但有一籮粟米飯,一葫蘆漿水。’”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三:“按以水浸物曰漲膀,漲膀蓋 吳 俗俚語也。”
俚語(lǐ yǔ)是民間非正式、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具有以下特點:
1. 定義與性質
俚語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總結的通俗詞語,地域性強且生活化,常用于非正式場合。它可能表達新事物,或對舊事物賦予新說法,例如《新五代史》中王彥章用俚語“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表達氣節。
2. 語言特點
3. 與方言的區别
俚語側重非正式表達,不受語法嚴格限制;方言則是地域性語言體系,包含完整語法和詞彙。例如中文俚語屬于方言中的非正式成分,而英語俚語獨立于地域方言存在。
4. 使用注意事項
需根據場合和對象謹慎使用。正式場合(如學術、商務)應避免俚語,以免顯得不專業。
5. 文化意義
俚語反映社會文化變遷,如網絡時代催生的新俚語(如“絕絕子”),既是語言活力的體現,也是群體身份認同的标志。
如需更多案例或跨文化對比,可參考來源中的具體文獻和語料。
俚語是指以一個行話的形式流傳于民間的特殊語言表達方式。俚語通常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且在官方文化中沒有記載。它與标準語有所差異,常用于特定社會群體之間的交流。
《俚語》一詞由“人”和“八”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8畫。
《俚語》一詞最早出現于《辭源》一書中。它來源于古代漢語中的一個方言詞彙“麗語”(古代音 己語),意為“方言”。後來演變為今天的“俚語”,指的是特定群體内流行的行話。
《俚語》的繁體字是「俚語」。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略有不同。根據古代文字形态的書法特征,古代的寫法為「隸書」。音節隻有兩個字「青器」。這與今天的寫法有所不同,但字義相同。
1. 他用一些俚語和我開玩笑。
2. 這些俚語隻有在我們自己的社交圈中才能聽得懂。
1. 俚語庫
2. 俚語解析
3. 俚語研究
1. 方言
2. 行話
1. 标準語
2. 正規用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