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六和的意思、六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六和的解釋

(1).謂以滑、甘調制酸、苦、辛、鹹四種滋味。《禮記·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 鄭玄 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皆有滑、甘,是謂六和。” 孔穎達 疏:“以四時有四味,皆有滑有甘,益之為六也,是為六和也。”按 鄭 注系據《周禮·天官·食醫》經文。後用以指多種美味。 南朝 梁 沉約 《需雅》之二:“五味九變兼六和,令芳甘旨庶且多。”

(2).佛教語。謂身和(共住)、口和(無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宋 黃庭堅 《仰山簡和尚真贊》:“不戒而六和恭敬,不禪而十方清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六和在漢語中主要有三重含義,分别指向空間秩序、社會倫理及佛教哲學,以下為權威釋義及典籍出處:


一、空間範疇:天地四方之和

指天、地、東、南、西、北六方和諧共存的宇宙觀。

典籍依據:

《莊子·在宥》提出“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其中“六合”即“六和”的同源概念,象征宇宙空間的完整性與秩序性。漢代《淮南子·時則訓》進一步闡釋:“六合:孟春與孟秋為合,仲春與仲秋為合……天地四方曰六合”,強調時空協調的統一性。


二、倫理範疇:社會關系之和

指維系群體和諧的六種倫理規範,常見于儒家思想。

核心内容(據《南史·梁武帝紀》):

  1. 身和同住:行為共處無争
  2. 口和無诤:言語和睦無訟
  3. 意和同悅:心意協同歡悅
  4. 戒和同修:戒律共守同持
  5. 見和同解:見解融通共識
  6. 利和同均:利益公平共享

    此理念體現傳統“和合”文化,見于梁武帝推行“六和敬”治國策略的記載。


三、佛教範疇:身心調和之德

佛教術語“六和敬”(梵語 sad-vastu),指僧團内部和諧的六項準則:

  1. 身和同住(行為和諧)
  2. 口和無诤(言語無争)
  3. 意和同悅(心意欣悅)
  4. 戒和同修(戒律共守)
  5. 見和同解(見解一緻)
  6. 利和同均(利益均等)

    隋代智顗《法界次第》定義:“外同他善,謂之和;内自謙卑,謂之敬”,強調内外和諧的修行之道。


文化延伸

“六和”思想深刻影響中國建築、制度及價值觀,如杭州六和塔即取“天地四方和諧”之意,象征鎮守錢塘江潮的天地秩序(見《鹹淳臨安志·卷八十二》)。現代語境中,“六和”仍用于表達多元協調的理念,如“政通人和,六合同風”(《漢書·王褒傳》)。

網絡擴展解釋

“六和”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文化背景和領域劃分:

一、飲食文化中的調和(源于儒家經典)

指以滑、甘兩種滋味調和酸、苦、辛、鹹四味,形成六種和諧滋味。最早見于《禮記·禮運》,鄭玄注中強調四季調和法則:“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皆有滑、甘”,體現古代飲食哲學。

二、佛教僧團準則(宗教術語)

佛教強調僧團和諧的六項原則:

  1. 身和共住:行為和睦
  2. 口和無诤:言語無争
  3. 意和同悅:心意相通
  4. 戒和同修:共同持戒
  5. 見和同解:見解一緻
  6. 利和同均:利益均等
    (來源:、4、6)

三、道家自然觀(天地元素調和)

道教認為“天地六和”是金、木、水、火、土、日六元素的動态平衡,同時涵蓋天、地、人、法、時、物的協調關系,體現萬物共生理念。

四、中醫方劑(調和脾胃)

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的六和湯,主治嘔吐洩瀉等症,通過調和脾胃功能實現六腑和諧,體現中醫整體觀。

五、姓名字義(人文寓意)

作為人名時,“六”象征周全,“和”取協調之意,組合後寄寓和諧圓滿的人生期許。


注:部分解釋存在跨領域借用現象,如佛教“六和敬”與道教“六和”名稱相似但内涵不同,需注意語境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暗語杯觞簿領書簿録峬峭炒賣赪玉盤吃閑飯踧笮大肥喏蹈踵打掩護大玉啑喋二六闆迩人風速鳳轅閣館光易關肅霜衮毬橫出換景宦侶堅孤燋種莖杆靜思積愆酒湩空性懶惰練裙靈承露蓋麥角棉襪鬧抄抄内造人兒平渥狉獉七寶鞭窮絕取適塞箔桑鸠少年維特的煩惱雙眼皮疏服四城訴長道短夙根孫壻瓦狗望風委黍饷銀笑毀心浮氣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