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六和的意思、六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六和的解释

(1).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郑玄 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谓六和。” 孔颖达 疏:“以四时有四味,皆有滑有甘,益之为六也,是为六和也。”按 郑 注系据《周礼·天官·食医》经文。后用以指多种美味。 南朝 梁 沉约 《需雅》之二:“五味九变兼六和,令芳甘旨庶且多。”

(2).佛教语。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宋 黄庭坚 《仰山简和尚真赞》:“不戒而六和恭敬,不禪而十方清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六和在汉语中主要有三重含义,分别指向空间秩序、社会伦理及佛教哲学,以下为权威释义及典籍出处:


一、空间范畴:天地四方之和

指天、地、东、南、西、北六方和谐共存的宇宙观。

典籍依据:

《庄子·在宥》提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其中“六合”即“六和”的同源概念,象征宇宙空间的完整性与秩序性。汉代《淮南子·时则训》进一步阐释:“六合: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天地四方曰六合”,强调时空协调的统一性。


二、伦理范畴:社会关系之和

指维系群体和谐的六种伦理规范,常见于儒家思想。

核心内容(据《南史·梁武帝纪》):

  1. 身和同住:行为共处无争
  2. 口和无诤:言语和睦无讼
  3. 意和同悦:心意协同欢悦
  4. 戒和同修:戒律共守同持
  5. 见和同解:见解融通共识
  6. 利和同均:利益公平共享

    此理念体现传统“和合”文化,见于梁武帝推行“六和敬”治国策略的记载。


三、佛教范畴:身心调和之德

佛教术语“六和敬”(梵语 sad-vastu),指僧团内部和谐的六项准则:

  1. 身和同住(行为和谐)
  2. 口和无诤(言语无争)
  3. 意和同悦(心意欣悦)
  4. 戒和同修(戒律共守)
  5. 见和同解(见解一致)
  6. 利和同均(利益均等)

    隋代智顗《法界次第》定义:“外同他善,谓之和;内自谦卑,谓之敬”,强调内外和谐的修行之道。


文化延伸

“六和”思想深刻影响中国建筑、制度及价值观,如杭州六和塔即取“天地四方和谐”之意,象征镇守钱塘江潮的天地秩序(见《咸淳临安志·卷八十二》)。现代语境中,“六和”仍用于表达多元协调的理念,如“政通人和,六合同风”(《汉书·王褒传》)。

网络扩展解释

“六和”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多种解释,具体含义需结合文化背景和领域划分:

一、饮食文化中的调和(源于儒家经典)

指以滑、甘两种滋味调和酸、苦、辛、咸四味,形成六种和谐滋味。最早见于《礼记·礼运》,郑玄注中强调四季调和法则:“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体现古代饮食哲学。

二、佛教僧团准则(宗教术语)

佛教强调僧团和谐的六项原则:

  1. 身和共住:行为和睦
  2. 口和无诤:言语无争
  3. 意和同悦:心意相通
  4. 戒和同修:共同持戒
  5. 见和同解:见解一致
  6. 利和同均:利益均等
    (来源:、4、6)

三、道家自然观(天地元素调和)

道教认为“天地六和”是金、木、水、火、土、日六元素的动态平衡,同时涵盖天、地、人、法、时、物的协调关系,体现万物共生理念。

四、中医方剂(调和脾胃)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的六和汤,主治呕吐泄泻等症,通过调和脾胃功能实现六腑和谐,体现中医整体观。

五、姓名字义(人文寓意)

作为人名时,“六”象征周全,“和”取协调之意,组合后寄寓和谐圆满的人生期许。


注:部分解释存在跨领域借用现象,如佛教“六和敬”与道教“六和”名称相似但内涵不同,需注意语境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

拜洛受图不料苍筤车挽烦兴负曝浮觞絯蔽仡佬语构图怪牒俇攘故园巷道寒饥好来好去褐宽博怀愤怀慕惚慌毁瓦画墁俭刻郊里解装儆急谨言稽琴久后九世之仇军务揩摨蜡炬灵堂蠪蚳玈矢耄期拿糖作醋千官窍坎衾被青靠箐砦球刀权策屈漾辱么伤陷身板神仙不是凡人作刷涤水仙书生气十足谈空説有铁紧通透徒友尾骑尉史乡仰小受大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