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領書的意思、簿領書的詳細解釋
簿領書的解釋
見“ 簿領 ”。
詞語分解
- 簿的解釋 簿 ù 本子,冊籍:簿冊。簿記。簿籍。簿錄。 古代稱公文、案卷:對簿公堂。 古代的儀仗侍從:簿伍。鹵簿(古代帝王、後妃、王公大臣外出時的儀仗隊。次序排列嚴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專業解析
“簿領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古代官府中處理文書、簿冊的工作或文書本身。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義分解和典籍應用兩方面來理解:
一、 字義分解
- 簿 (bù): 本義指書寫用的冊籍、文書。《說文解字》釋為“簿,手版也”,後引申為登記事項的冊子、賬簿、文書檔案等。在“簿領書”中,“簿”指具體的文書冊籍。
- 領 (lǐng): 在此語境下,非指“帶領”,而是指“記錄”、“記載”或“文書”。《後漢書·劉盆子傳》李賢注引《字林》曰:“領,錄也。” “簿領”常連用,指登記、管理文書檔案的事務或指文書本身。
- 書 (shū): 指書寫、文件、書信、書籍等。在“簿領書”中,“書”進一步強調了“簿領”作為書面文件的性質。
二、 整體含義
“簿領書”合起來,其詳細意思可概括為:
- 指官府處理文書、簿冊的工作或事務: 這是其核心含義之一。它代表了古代官吏日常工作中負責記錄、登記、管理各種官方文件、賬冊、名籍等繁瑣的文書事務。這類工作通常細緻且繁忙。
- 例證: 東漢劉桢《雜詩》:“沈迷簿領書,回回自昏亂。” 此處的“簿領書”即指陷入處理繁雜官署文書的境地,以緻思緒昏亂。(引自《漢語大詞典》)
- 指具體的文書、簿冊本身: 有時也直接指代那些需要登記、管理的官方文件、賬冊、檔案等書面材料。
- 例證: 《南齊書·顧憲之傳》:“簿領塵壒,文案山積。” 這裡的“簿領”即指堆積如山的文書案卷。(引自《漢語大詞典》)
“簿領書”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活躍于古代文獻中。它精确地指向了古代官署中與文書、簿冊相關的記錄性工作和這些文書本身,體現了古代行政管理中書面記錄的重要性。其核心在于“記錄和管理官方文書事務”。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 (權威漢語工具書):對“簿領”及“簿領書”的用例有明确收錄和釋義。 (可參考線上版如 漢典 zdic.net 或 國學大師 guoxuedashi.com 中的《漢語大詞典》詞條,但需注意原書為最佳權威來源)。
- 《後漢書》 (南朝宋·範晔):提供了“領”作“記錄”解的早期文獻依據。
- 《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提供了“簿領”指代文書本身的經典用例。
- 劉桢《雜詩》 (東漢):是“簿領書”指代文書工作的最著名、最直接的詩文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
“簿領書”是古代漢語詞彙,指官府用于記錄事務的文書或簿冊,主要用于行政管理和司法記錄。以下為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簿領書”即“簿領”的異稱,指官府處理公務時使用的記事簿冊或文書,内容涵蓋戶籍、案件、賦稅等行政事務。拼音為bù lǐng shū。
-
詞義分解
- 簿:本義為冊籍、公文,引申為官府文書的總稱。
- 領:指綱要、條目,此處強調文書的分類和條目化記錄。
- 書:指文字記錄或文件,合稱“簿領書”即系統化的官方文書。
-
文獻出處
- 《後漢書·南匈奴傳》提到:“無文書簿領焉”,反映漢代已用此類文書管理邊疆事務。
- 《文選·劉桢<雜詩>》中“沉迷簿領書”一句,唐代劉良注釋:“簿領書,謂文書也”,進一步明确其含義。
-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官府的日常行政,如案件審理(“對簿公堂”)、戶籍統計、賦稅征收等,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
“簿領書”是古代行政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文書形式,其名稱和功能體現了傳統官僚制度對文書管理的重視。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後漢書》及《文選》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哀戚班罽半夜三更崩波畢肖閉音節殘菊宸注醋溜魚村戶大惑戴着鬥笠親嘴黨碑電柱調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貳話惡谥犯色鋒猬副靖剛折公谒棺束孤另另果若寒疾號旗會務踐修機器手均拉空氣壓縮機六祝妙不可言妙能明鬯冥陰南海神平牒蒲姿竅氣清夢鵲征取譏三佞省功神卦神路石菑四靈縮頸鳊儓儗泰真調排頑犇危言高論五鐘險陂歇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