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領書的意思、簿領書的詳細解釋
簿領書的解釋
見“ 簿領 ”。
詞語分解
- 簿的解釋 簿 ù 本子,冊籍:簿冊。簿記。簿籍。簿錄。 古代稱公文、案卷:對簿公堂。 古代的儀仗侍從:簿伍。鹵簿(古代帝王、後妃、王公大臣外出時的儀仗隊。次序排列嚴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網絡擴展解釋
“簿領書”是古代漢語詞彙,指官府用于記錄事務的文書或簿冊,主要用于行政管理和司法記錄。以下為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簿領書”即“簿領”的異稱,指官府處理公務時使用的記事簿冊或文書,内容涵蓋戶籍、案件、賦稅等行政事務。拼音為bù lǐng shū。
-
詞義分解
- 簿:本義為冊籍、公文,引申為官府文書的總稱。
- 領:指綱要、條目,此處強調文書的分類和條目化記錄。
- 書:指文字記錄或文件,合稱“簿領書”即系統化的官方文書。
-
文獻出處
- 《後漢書·南匈奴傳》提到:“無文書簿領焉”,反映漢代已用此類文書管理邊疆事務。
- 《文選·劉桢<雜詩>》中“沉迷簿領書”一句,唐代劉良注釋:“簿領書,謂文書也”,進一步明确其含義。
-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官府的日常行政,如案件審理(“對簿公堂”)、戶籍統計、賦稅征收等,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
“簿領書”是古代行政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文書形式,其名稱和功能體現了傳統官僚制度對文書管理的重視。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後漢書》及《文選》相關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簿領書是一個漢字詞彙,它指的是一種用于記錄賬目或事項的冊子或記錄本。下面就是關于簿領書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的簡要說明。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簿:由竹(⺮)部作為上部分,者(⺍)作為下部分。它總共有十五個筆畫。
- 領:由頁(⾊)部作為左部分,令(⺗)作為右部分。它總共有十一個筆畫。
- 書:由言(言)作為左部分,束(木)作為右部分。它總共有四個筆畫。
來源:簿領書這個詞的來源是古代的文獻記載。最早記錄該詞的出處是在宋代朱熹的《字義》中。
繁體:簿領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簿領書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是準确的古代寫法需要更詳細的研究和考證。
例句:他拿出簿領書開始記錄每日開銷。
這本簿領書保存了許多重要的信息。
組詞:簿領、領書、簿書
近義詞:賬本、記錄本、台賬
反義詞:空白、空白本、清白
希望這些簡要的解釋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簿領書這個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