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酒杯。《三國志·吳志·胡綜傳》:“性嗜酒,酒後歡呼極意,或推引杯觴,搏擊左右。”
(2).指行酒、飲酒。 晉 葛洪 《抱樸子·金丹》:“或飛蒼走黃于中原,或留連杯觴以羹沸。” 唐 劉禹錫 《戲贈樂天兼見示》詩:“ 白 家唯有杯觴興,欲把頭盤打少年。”
飲酒器皿的統稱。 唐 溫庭筠 《醉歌》:“錦袍公子陳盃觴,撥醅百甕春酒香。”
“杯觞”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指代酒器
原指盛酒的器具,即酒杯或酒具的統稱。如《三國志》記載胡綜酒後「推引杯觴」的場景。
引申為飲酒行為
擴展為宴飲、行酒的過程,如晉代葛洪描述有人「留連杯觴以羹沸」,即沉迷飲酒作樂。
詩詞中的意象
唐代劉禹錫詩句「白家唯有杯觴興」通過杯觞表達宴飲雅興,溫庭筠《醉歌》中「陳盃觴」則描繪酒宴場景。
文化内涵
該詞常承載古代文人雅士的社交與情感表達,兼具器物實用性與文化象征性。
部分文獻将其作為飲酒器皿的統稱,如唐代文獻中「撥醅百甕春酒香」的宴飲描寫。
以上解析綜合了詞典釋義與古籍用例,如需查看更多文學例證,可參考、5的原文引用。
《杯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喝酒。它源于古代詩詞,常用來形容宴會或聚會時的喝酒歡樂氛圍。
《杯觞》的兩個字都屬于木部,部首為木。
《杯》字的筆畫數為8畫,拆分為 "曰"(2畫)+ "乂"(3畫)+ "口"(3畫)。
《觞》字的筆畫數為12畫,拆分為 "占"(3畫)+ "雅"(3畫)+ "觜"(6畫)。
《杯觞》最早的出處是《詩經·小雅·小宛》:“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杯觞備,奄有三疆四方。”這句話描述了舞會上音樂悠揚、酒杯已備的場景。
《杯觞》的繁體字為「杯觴」。
在古代,有些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杯》字在古時的寫法為「卮」,而《觞》字在古時的寫法為「觴」。
1. 在他的生日宴會上,客人們幹杯喝酒,場面熱鬧非凡,整個宴會成了一片歡樂的杯觞之地。
2. 他們舉杯相邀,一同暢飲,将這次見面當作是歡慶,用杯觞表達深深的友誼。
杯盞、觥籌、觥飲、杯酒、觞情
飲酒、舉杯、幹杯、暢飲
戒酒、禁酒、戒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