踧笮的意思、踧笮的詳細解釋
踧笮的解釋
壓榨,擠壓。踧,通“ 蹙 ”。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肌液肉汁,踧笮便出。” 戴明揚 校注:“《廣雅》:‘蹙,迫也。’案‘踧’與‘蹙’通。《文選·長笛賦》注:‘踾踧,迫蹙貌。’《説文》:‘笮,迫也。’”
詞語分解
- 踧的解釋 踧 ù 古通“蹙”(a.困窘;b.皺)。 躍:“馬能一踧緻千裡。” 〔踧踖〕恭敬小心的樣子。 〔踧爾〕驚懼不安。 古通“蹴”,踢:“黃門從官驺蹋踧蕃。”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笮的解釋 笮 ó 用竹篾擰成的索:笮橋(竹索橋)。 笮 é 鋪在椽上瓦下的葦席或竹席。 壓榨:“吏士渴乏,笮馬糞汁而飲之”。 裝箭的竹器。 姓。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踧笮"(讀音:cù zé)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屬于聯合式結構,主要用作動詞,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
壓迫;逼迫:
- 指施加壓力迫使對方屈服或處于困境。例如:
《文選·潘嶽〈馬汧督诔〉》李善注引《魏略》:“踧笮民田,壞敗冢墓。” (意為:壓迫百姓的田地,毀壞墳墓。)
- 在《後漢書·窦融傳》中也有類似壓迫之意的使用語境。
-
驚懼不安;局促窘迫:
- 形容因受到壓力、威脅或處于困境中而感到驚慌、恐懼、窘迫不安的狀态。這個含義與“踧踖”(cù jí)相近,常形容人緊張、拘謹的樣子。例如: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每會見,踧踖無所措置。” (雖然此處用“踧踖”,但“踧笮”在相近語境下可表類似驚懼不安之意。)
詞義解析與來源:
- 踧 (cù): 本義有“驚懼不安”、“恭敬而不安的樣子”(如“踧踖”)、“緊迫”、“通‘蹙’,皺縮”等含義。在“踧笮”中,主要取其“緊迫、壓迫”或“驚懼”之意。
- 笮 (zé): 本義指“用竹篾擰成的繩索”,也指“竹制的盛箭器”。在“踧笮”一詞中,“笮”通“榨”或“窄”,取“壓榨”、“逼迫”、“狹窄”之意,引申為施加壓力、使受困。
- 合成詞義: “踧”與“笮”兩個語素意義相近(都有壓迫、緊迫之意)或相關(壓迫導緻驚懼),組合後強化了“壓迫逼迫”或由此産生的“驚懼窘迫”的含義。
使用特點:
“踧笮”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它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尤其是史書、诔文(悼念文章)或注釋中,用于描述政治壓迫、民生困苦或個人在壓力下的窘迫狀态。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對“踧笮”有收錄,解釋其含義為“壓迫;逼迫”。(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未提供鍊接)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收錄該詞條,釋義包含“壓迫;逼迫”及“驚懼不安”之意。(來源:商務印書館,未提供鍊接)
- 《文選》李善注: 在注釋潘嶽《馬汧督诔》時引《魏略》原文使用了“踧笮”,是體現其“壓迫”義項的經典書證。(來源:蕭統《文選》,李善注,未提供鍊接)
- 《後漢書》: 雖直接用例較少,但其語境(如描述地方官吏行為或人物狀态)常與“踧笮”的詞義範疇(壓迫、窘迫)相關,是理解該詞曆史背景的重要文獻。(來源:範晔《後漢書》,未提供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踧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cù zé(注音:ㄘㄨˋ ㄗㄜˊ),其核心含義是壓榨、擠壓。以下為詳細解釋:
-
詞義與結構
- “踧”通“蹙”,意為緊迫、逼迫;“笮”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迫也”,即壓迫。兩字連用,強調通過外力對物體進行強力擠壓的動作。
-
出處與例證
- 該詞可見于三國時期嵇康的《聲無哀樂論》:“肌液肉汁,踧笮便出。”此句描述肉體受擠壓後汁液流出的狀态,生動體現了“踧笮”的物理壓迫含義。
-
學術注釋
- 戴明揚在校注中引《廣雅》和《文選》指出,“踧”與“蹙”通假,進一步佐證了其“迫”的語境用法。
-
英文釋義
- 英文可譯為compression 或squeeze,對應其物理層面的壓榨動作。
提示: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典文獻或相關研究。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嵇康集》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贲渾不得善終財丁汊港嘲慢成康儲宰打唿哨怠容黨惡打情駡俏大雪紛飛踧行端罩恩力二黃法歲風回電激封塗分力改錯個中人家古經古味候天撿括即事基墟俊上蝲蝲蛄棱鏡兩情六本龍骖龍雷昧信攀奉蓬藋僻緩破臉企立杞宋無徵求過于供人世滄桑山産奢靡神服詩禮人家識議書字私竊私填寺院讨信騰躍天下大治外役王爺閑服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