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 王畿以外的諸侯邦國曰服,其等次有六: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蠻服。《書·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周禮·秋官·大行人》:“邦畿方千裡,其外方五百裡謂之侯服,歲壹見,其貢祀物;又其外方五百裡謂之甸服,二歲壹見,其貢嬪物;又其外方五百裡謂之男服,三歲壹見,其貢器物;又其外方五百裡謂之采服,四歲壹見,其貢服物;又其外方五百裡謂之衛服,五歲壹見,其貢材物;又其外方五百裡謂之要服,六歲壹見,其貢貨物。” 孔穎達 疏:“要服,蠻服也者,《職方》雲‘蠻服’,要、蠻義一也。” 王莽 曾仿行六服之制。《漢書·王莽傳中》:“公作甸侯,是為惟城;諸在侯服,是為惟寧;在采、任諸侯,是為惟翰;在賓服,是為惟屏;在揆文教,奮武衞,是為惟垣;在九州之外,是為惟藩;各以其方為稱,總為萬國焉。” 南朝 宋 顔延之 《赭白馬賦》:“總六服以收賢,掩七戎而得駿。” 宋 曾鞏 《李良輔知廬州張竚陝州崔度蔡州王說徐州制》:“朕董正治官,自朝廷始,至於六服群吏,莫不考循其名,以督課其實。”惟城、惟甯、惟翰、惟屏、惟垣、惟藩,皆取自《詩·大雅·闆》。後用以指全國各地。《周禮·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衮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羣小祀則玄冕。” 鄭玄 注:“ 鄭司農 曰:‘大裘,羔裘也。衮,卷龍衣也。鷩,襌衣也。毳,罽衣也。’……希讀為絺,或作黹,字之誤也。”《晉書·輿服志》:“六服之冕,五時之路,王者之常制,各有等差。”
(2).指 周 天子的六種冕服。即:大裘、衮衣、禅衣、罽衣、絺衣、玄衣。《周禮·天官·内司服》:“掌王後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素沙。” 賈公彥 疏:“此素沙與上六服為裡,使之張顯。”
(3).指 周 代王後的六種服色。
“六服”是古代文獻中的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地區按距離遠近劃分為六個等級,統稱“六服”。各服職責與朝貢周期不同:
天子在不同禮儀場合穿戴的六種禮服,包括:大裘、衮衣、禅衣、罽衣、絺衣、玄衣,分别對應祭祀、朝會等重大活動。
王後禮服按等級和用途分為: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搭配素紗内襯以顯莊重(《周禮·天官·内司服》)。
以上内容綜合了《周禮》《書·周官》等文獻記載,更多細節可參考曆史典籍或權威百科。
《六服》是一個成語,意指服從、順從的态度或行為。
《六服》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是“勹”和“月”,筆畫分别為二畫和四畫。
《六服》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形容人們對國家法律的遵從和忠誠。
《六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六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變化,所以《六服》這個成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寫法也有所不同。
他始終堅持六服的原則,在工作中始終保持尊重和順從。
六親、六畜、六合、六尺、六甲等。
順服、從從、順從、尊從。
抗拒、違抗、不從、逆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