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曆法。《舊唐書·李淳風傳》:“ 淳風 幼俊爽,博涉羣書,尤明天文、曆算、陰陽之學。” 宋 程大昌 《考古編·正朔六》:“又遠而開辟,其天行曆算,皆可覆其疎密。”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術伎録》:‘一天文,二讖緯,三曆算,四五行。’”
(1).周密考慮。 唐 杜牧 《守論》:“而執事大人,曾不歷算周思,以為宿謀,方且嵬岸抑揚,自以為廣大繁昌莫己若也。”
(2).曆法和算術。 清 王錫闡 《曉庵新法·自序》:“ 萬歷 年間,西人 利 氏來歸,頗工歷算。”
曆算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内涵的複合詞,由"曆"和"算"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曆法的推算與算術運算的結合",指古代通過天文觀測和數學計算制定曆法的專門學問。具體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本體含義 "曆"本義指推算歲時節候,《說文解字》釋為"曆,象星辰分節,推時日也";"算"指計算技術,《九章算術》載"算,數也"。二者結合形成"推步之術",即通過天體運行觀測結合數學建模來編制曆法。
二、學科體系 根據《中國天文學史》,該學科包含三大核心要素:①日月躔度測算②節氣物候推定③閏月設置規則。唐代《大衍曆》已建立完整的曆算體系,涉及回歸年長度測算(365.2444日)、朔望月周期(29.5306日)等精确數據。
三、文化價值 《中華文明史》指出,曆算在古代具有"奉天授時"的政治功能,曆代王朝均設欽天監專司其職。現存最完整的《授時曆》(1281年)運用三次差内插法,将年長誤差控制在26秒,比歐洲同類曆法早300餘年。
參考文獻來源:
“曆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傳統定義
指推算曆法、計算日月星辰運行規律的方法,屬于古代天文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舊唐書》提到李淳風“尤明天文、曆算、陰陽之學”,說明其與天文觀測密切相關。
引申含義
比喻通過周密計算來推測事情的結果,強調邏輯性和精确性。
古代實踐
中國古代曆算結合數學與天文學,用于制定農曆、預測節氣等。如程大昌《考古編》提到通過“天行曆算”驗證曆法疏密。
文化地位
西藏的藏族天文曆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體現其在民族文化中的獨特價值。
學術領域
涉及曆法研究、天文計算等專業方向,例如清代王錫闡在《曉庵新法》中探讨西方曆算技術。
日常語境
可形容需要精密推算的場景,如科學實驗、工程策劃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計算方法,可參考《曉庵新法》《舊唐書》等文獻來源。
案幾闇拙班姑版籍杯水冰期博富不顧前後舂市疵國竄散打場得意忘象丁卯羝乳端茂凡卉歌兒更仆難終恭惟規兆古味漢表涵澹華诩灰靡卉裘燋灼積伶積俐淨桶濬繕癞瘡老鷄頭拉朽摧枯掠剩鬼連頭帶腦鹿麑裘耄悼朦朦忪忪妙足民村内匮叛降平光譬媲皮箧曝巫神先書囊無底撻罰擿埴推本僞端問遂窩棚武階五位相準蕭史罅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