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历法。《旧唐书·李淳风传》:“ 淳风 幼俊爽,博涉羣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 宋 程大昌 《考古编·正朔六》:“又远而开辟,其天行历算,皆可覆其疎密。”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术伎録》:‘一天文,二讖纬,三历算,四五行。’”
(1).周密考虑。 唐 杜牧 《守论》:“而执事大人,曾不歷算周思,以为宿谋,方且嵬岸抑扬,自以为广大繁昌莫己若也。”
(2).历法和算术。 清 王锡阐 《晓庵新法·自序》:“ 万歷 年间,西人 利 氏来归,颇工歷算。”
历算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复合词,由"历"和"算"两个语素构成。《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历法的推算与算术运算的结合",指古代通过天文观测和数学计算制定历法的专门学问。具体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本体含义 "历"本义指推算岁时节候,《说文解字》释为"历,象星辰分节,推时日也";"算"指计算技术,《九章算术》载"算,数也"。二者结合形成"推步之术",即通过天体运行观测结合数学建模来编制历法。
二、学科体系 根据《中国天文学史》,该学科包含三大核心要素:①日月躔度测算②节气物候推定③闰月设置规则。唐代《大衍历》已建立完整的历算体系,涉及回归年长度测算(365.2444日)、朔望月周期(29.5306日)等精确数据。
三、文化价值 《中华文明史》指出,历算在古代具有"奉天授时"的政治功能,历代王朝均设钦天监专司其职。现存最完整的《授时历》(1281年)运用三次差内插法,将年长误差控制在26秒,比欧洲同类历法早300余年。
参考文献来源:
“历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传统定义
指推算历法、计算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方法,属于古代天文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旧唐书》提到李淳风“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说明其与天文观测密切相关。
引申含义
比喻通过周密计算来推测事情的结果,强调逻辑性和精确性。
古代实践
中国古代历算结合数学与天文学,用于制定农历、预测节气等。如程大昌《考古编》提到通过“天行历算”验证历法疏密。
文化地位
西藏的藏族天文历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其在民族文化中的独特价值。
学术领域
涉及历法研究、天文计算等专业方向,例如清代王锡阐在《晓庵新法》中探讨西方历算技术。
日常语境
可形容需要精密推算的场景,如科学实验、工程策划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计算方法,可参考《晓庵新法》《旧唐书》等文献来源。
半涂而废抱屈笾笋采地查明呈试成旨赤鬝忖量点铜壶雕面低档鵽雀飞鱼钩冯歡券苟存闺人恒等式横空欢忭鼓舞惛惑尖薄见诮大方剪烛谏阻角尖激勉井架金科玉篆鞫考举手相庆壳族库缎烈野鳞鸿煤田民物内妓扭动蒲勺浅梦秋爽热恩戎韬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兽角朔禽说亲道热熟卧綀衣庭壼拖金委紫突然王世贞玩偶之家文罽雾泊相墓术萧曹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