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似醒非醒,眼睛模糊。 鄭振铎 《蘇州贊歌》:“很像 維納絲 剛從海水泡沫兒裡生了出來,一雙眼睛還朦朦忪忪地帶着惶惑之意。”
“朦朦忪忪”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描述視覺或意識上的模糊狀态,具體解釋如下:
發音為méng méng sōng sōng,形容人眼睛模糊不清、視線不明亮,或意識尚未完全清醒的狀态。
如需更多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或文學作品中相關用法。
朦朦忪忪是一個成語,形容人或事物模糊不清,意識不清晰的狀态。它指的是早上剛醒來或者晚上剛入睡時,人的視覺和思維還未完全清醒或者清楚的狀态。
這個詞的部首是"月"和"忄",拆分的筆畫分别為4畫和7畫。
朦朦忪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作品。它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中:“朦朦忪忪,何時露重霧昏昏。”這句詩描寫了黎明前景色朦胧的美感。
在繁體中文中,朦朦忪忪的寫法為朦朧松鬆。繁體字中的"鬆"是指松軟、寬松的意思。
古時候漢字發展到現代的寫法中,朦朧松鬆逐漸演變為了朦朦忪忪。這種演變是漢字規範化的結果。
以下是朦朦忪忪的一些例句:
1. 他剛醒來時,還處于朦朦忪忪的狀态。
2. 她剛入睡時,腦海中還是一片朦朦忪忪。
3. 在清晨的霧氣中,一切都顯得朦朦忪忪的。
與朦朦忪忪有關的組詞有:朦胧、蒙蒙、昏昏沉沉。
與朦朦忪忪意思相反的詞是:清醒、明晰、清晰。
朦朦忪忪這個詞形象地描繪了人在清晨或者深夜時,還未完全清醒的狀态。它是文學作品中常用的修辭手法,用于形容人物或者場景的模糊和不清晰。通過使用這個詞,可以更準确地表達出人的感知和思維在剛剛醒來或者睡意尚未完全散去時的迷糊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