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一如往常。《荀子·禮論》:“刑餘罪人之喪,不得合族黨,獨屬妻子,棺椁三寸,衣衾三領,不得飾棺,不得晝行,以昏殣,凡緣而往埋之。” 楊倞 注:“凡,常也;緣,因也。言其妻子如常日所服而埋之,不更加絰杖也。”一說為盤繞,不循正路。見 于省吾 《雙劍誃諸子新證·荀子禮論》。
(2).舊指佛家、道家、神仙等與世俗的緣分。 唐 牟融 《題道院壁》詩:“若使凡緣終可脫,也應從此度閒身。” 明 陳汝元 《紅蓮債》第一折:“謾説我禪宗戒律素明,争奈你媚臉兒相迎。我若是不採嬌花忒淺情,怎肯把凡緣銷浄。” 清 褚人穫 《堅瓠四集·垢仙》:“蓋仙混跡人間,一旦厭五濁惡世,蟬蛻而去,豈因時移世換,頓超塵累凡緣乎?” 王魯彥 《聽潮的故事》:“為了要完全隔絕紅塵的凡緣,幾千個出了俗的和尚絕對地拒絕了出家的尼姑在這裡修道,連開店鋪的人也被禁止了帶女眷在這裡居住。”
“凡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如往常
該含義源自《荀子·禮論》中的記載,指按照日常的慣例處理事務。例如,古代對刑餘罪人的喪葬要求簡樸,親屬需“凡緣而往埋之”,即穿着平常服飾下葬,不額外增添儀式或哀悼物品。楊倞注解“凡”為“常”,“緣”為“因”,強調遵循常規。
世俗的緣分
多用于宗教語境,指佛家、道家等修行者與塵世的關聯。如唐代牟融《題道院壁》中“若使凡緣終可脫”一句,表達了對脫離世俗牽絆的向往。
使用場景
注意:部分文獻(如于省吾的考證)提出“凡緣”有“盤繞、不循正路”的引申義,但此解釋相對小衆。
《凡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所有的因緣。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凡”和“緣”。下面我來為你解釋一下它們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凡”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冫”,讀音是fán。它由四個筆畫組成:“一”、“丨”、“一”和“丿”。它的意思是指一切、一般的、普通的。
“緣”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維”,讀音是yuán。它由七個筆畫組成:“一”、“丨”、“一”、“一”、“丨”、“丿”和“一”。它的意思是指事物之間的聯繫和關系。
《凡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佛教文化中的“緣起性空”理論,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有其因緣條件而存在。在日常生活中,《凡緣》常常用來描述人與人、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聯繫。
在繁體字中,我們可以将《凡緣》寫作《凡緣》。它的意義和拼寫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凡緣可能會寫作“凡緣”或者“凡㬹”,這些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較少使用。
以下是幾個關于《凡緣》的例句:
1. 命運的安排是凡緣,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才能創造輝煌。
2. 他們之間的凡緣使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3. 一切凡緣的開始都有它的緣由。
凡緣的近義詞包括:因果、緣份、關系等。
凡緣的反義詞可能沒有一個确切的對應詞語,但可以用無緣、隨緣等表達相反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