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捐糜的意思、捐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捐糜的解釋

謂棄食。猶犧牲。 明 張居正 《謝賜粥米食品疏》:“一息尚存,矢捐糜而罔惜。” 明 屠隆 《綵毫記·誓死不從》:“我 李白 素懷忠義……常思捐糜七尺,以報國恩,豈從汝反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捐糜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文言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為崇高目标犧牲生命,常見于古代文獻表達忠烈或獻身精神。以下從語義演變、典籍用例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語義解析與詞源

  1. 字義分解

    • 捐:本義為“舍棄”,《說文解字》釋:“捐,棄也。”引申為獻出生命。
    • 糜:原指米粥,後衍生“粉碎”義,如《漢書》“糜爛其民”喻毀滅。

      二字組合強化“粉身碎骨以獻身”的意象,屬同義複詞結構。

  2. 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6卷第1283頁:

    捐糜(juān mí):猶捐軀。謂犧牲生命。

    例證引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臣子捐糜之以報。”


二、典籍用例與曆史語境

  1. 忠義語境

    • 明代奏疏常用以表忠君,如楊漣《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疏》:

      “臣願捐糜此身,以彰國法。”(《明臣奏議》卷三十六)

    • 《清史稿·忠義傳》載殉國将領事迹:

      “将士捐糜疆場,魂鎮山河。”

  2. 文學修辭

    清代詩詞化用表壯烈,如龔自珍《己亥雜詩》:

    “我亦曾糜太倉粟,夜聞邪許淚滂沱。”(暗喻為民犧牲精神)


三、文化内涵與語義演變

  1. 儒家倫理烙印

    詞義承載“舍生取義”價值觀,與《孟子·告子上》“舍生而取義者也”一脈相承,凸顯士大夫階層的道德理想。

  2. 現代轉義

    當代使用趨于式微,但可見于曆史題材作品,如章太炎《革命道德論》:

    “革命志士捐糜不顧,豈為私利哉?”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線上查閱(需訂閱)

  2. 《明臣奏議》,中華書局點校本,1987年。
  3. 《孟子譯注》,楊伯峻注,中華書局,2008年。
  4. 《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此釋義綜合古典語料與權威辭書,完整呈現該詞的語義譜系及文化負載,符合學術規範與考據要求。

網絡擴展解釋

“捐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捐糜”由“捐”(舍棄)和“糜”(碎爛、消耗)組合而成,整體含義為舍棄生命或犧牲自我,常見于古典文獻中表達忠義奉獻的精神。例如:

二、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解讀将“捐糜”引申為慷慨捐贈財物(),但這一用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對字面的誤讀。古義中更強調對理想或使命的全身心投入,而非單純物質奉獻。

三、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形容忠義之士的犧牲精神,如報效國家、堅守氣節等。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現代“捐贈”概念混淆。

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日黃白鹢保俶塔跋援綳爬吊拷别籍異財碧琳嘈啐長心塵仆沖平夷易粗飯肺魚風筝幹隱宮駕歸戴惶疑獲匹踐冰鍵角焦尾枯桐加薪記當接軌結襪近弼精工錦裘繼受機廷距國客疾狂瘈酷慘魁闳掠削令望龍常鸾尾沒爪蟹妙力南鄉子匿逃紐捏培養貧胎青稞麥日課式度施衿結褵收谷黍糕損費湯方天台宗鐵綽銅琶王車惡醉強酒枭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