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斂笏的意思、斂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斂笏的解釋

猶斂版。《南史·恩倖傳論》:“權歸近狎,異世同揆。故環纓斂笏,俯仰晨昏。” 唐 韓翃 《送壽州陳錄事》詩:“ 壽陽 南渡口,斂笏見諸侯。”參見“ 斂版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斂笏”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詞語,其含義與古代官員的朝見禮儀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斂笏(拼音:liǎn hù)指古代臣子在朝見君王時,将手中持有的笏闆合攏收起的動作。這一動作最初是禮儀規範的一部分,後來引申為對尊貴之人表達恭敬的姿态。


二、詞源與曆史背景

  1. 笏的用途
    笏(hù)是古代君臣上朝時手持的狹長闆子,通常用玉、象牙或竹制成,用于記錄奏事内容或作為身份象征。

  2. “斂”的含義
    “斂”有收斂、約束之意,在此語境中特指将笏闆端持近身,以體現臣子對君王的謙卑與尊敬。


三、引申與用例

  1. 禮儀象征
    唐代韓翃的詩句“壽陽南渡口,斂笏見諸侯”(《送壽州陳錄事》)描述了官員持笏拜見上級的場景,體現其莊重态度。

  2. 廣義表達
    除字面動作外,也可用于形容對他人的恭敬态度,如《南史·恩倖傳論》中“環纓斂笏”即指官員們謹守禮節、俯首聽命的狀态。


四、相關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南史》及唐代詩詞中的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斂笏

斂笏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斂和笏。

斂是一個包含手(扌)和見字旁(見)的字,表示收斂、收起的意思。

斂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敏(心部,10畫)+ 尖(屍部,3畫) = 效(攴部,4畫)+ 子(子部,3畫),共17畫。

笏是一個包含竹(⺮)和句(句)字旁的字,指的是一種古代官員在公務場合使用的木質用具,相當于現代的筆記本。

笏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竹(⺮,6畫)+ 半(八部,2畫) = 8畫。

來源

斂笏一詞最早來源于《尚書·虞夏書·小子》中:“宋有敬父子。斂笏示敬。” 在古代,當官員接見國家元首或其他高級官員時,需要斂笏,以示敬意。

繁體

斂笏的繁體字為斂├,用于正式場合或傳統文獻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斂和笏的形狀有所不同。斂的古字形為敍,而笏的古字形為⺊。

例句

斂笏示敬,展示了古代中國官員對于尊重和禮儀的重視。

組詞

斂衽(指躬着身體行禮表示敬意)

斂迹(指隱居或消失不見)

斂財(指秘密收集財富)

近義詞

斂手(引申為停止行動,止息)

斂步(指行走時的姿态,收住腳步)

斂容(指收斂面容,保持冷靜)

反義詞

張笏(指張開笏子,表示不虛僞)

露笏(指不掩飾真相,直言不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