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江西 的 廬山 。相傳 殷 周 之際有 匡俗 兄弟七人結廬于此,故稱。《後漢書·郡國志四·廬江郡》“ 尋陽 南有 九江 ,東合為 大江 ” 劉昭 注引 南朝 宋 慧遠 《廬山記略》:“有 匡俗 先生者,出 殷 周 之際,隱遯潛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止為仙人之廬而命焉。” 唐 白居易 《草堂記》:“ 匡廬 奇秀,甲天下山。” 明 吳國倫 《鄱陽湖》詩:“欲向 匡廬 卧白雲, 宮亭 水色晝氤氲。” 魯迅 《熱風·估<學衡>》:“ 匡廬 峨眉 ,山也,則曰紀遊,采硫訪碑,務也,則曰日記。” ********* 《廬山即景步董老初遊廬山韻》:“ 匡廬 勝境都争識,流水高山特逞奇。”參見“ 匡俗 ”。
“匡廬”是江西廬山的别稱,其含義及文化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得名由來
相傳殷周時期,有匡俗(又稱匡裕)兄弟七人在此結廬隱居,後得道成仙,所居草廬幻化為山,故稱“匡廬”或“匡山”。漢代時,匡俗之父東野王因輔佐劉邦有功,匡俗受封“越廬君”,後棄官修道,進一步強化了廬山與“匡”的關聯。
地理指代
匡廬特指江西省北部的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
詩詞中的意象
廬山在文學中常被賦予仙隱色彩。如唐代錢起《江行望匡廬》寫道:“隻疑雲霧窟,猶有六朝僧”,以雲霧缭繞的山峰聯想六朝僧侶遺迹,烘托神秘意境。白居易亦贊“匡廬奇秀,甲天下山”。
曆史與道教淵源
廬山為道教聖地,傳說中匡俗修道成仙,使其成為“神仙之廬”。毛澤東《七律·登廬山》中“一山飛峙大江邊”更将地理特征與磅礴詩意結合。
“匡廬”既是廬山的曆史别稱,亦承載了神話傳說與人文積澱。其名源于匡氏兄弟結廬修道的典故,後演變為自然與人文交融的文化符號,常見于詩詞贊詠,凸顯廬山的靈秀與超脫塵世之美。
《匡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
其中,"匡"意為"糾正、扶助","廬"意為"茅屋、簡陋的房屋"。
因此,《匡廬》的意思是糾正、扶助住在簡陋房屋中的人。
《匡廬》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
"匡"的部首為"匚",總計劃為亅一、橫一、豎九;
"廬"的部首為"廣",總筆畫為廣九。
《匡廬》是出自《左傳·隱公二年》。
《匡廬》的繁體形式為「匡廬」。
在古時候,中國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
以《匡廬》為例,其古漢字寫法為「匡卑」。
1. 在災難面前,許多志願者帶着匡廬的精神,紛紛前往災區幫助受災的人們。
2. 他常年生活在匡廬之中,但卻一直以樂觀的态度面對生活。
與《匡廬》相關的組詞有:
- 匡助:指糾正錯誤,扶助幫助。
- 廬山:指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座山名,也是旅遊勝地。
《匡廬》的近義詞有:
- 扶助
- 扶持
《匡廬》的反義詞有:
- 忽視
- 舍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