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京洛 ”。
京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地理學意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源與語用兩個層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 該詞由"京"與"雒"二字組合而成。"京"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為"國都"(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而"雒"在《說文解字》中注為"伊洛之洛本作雒"(中華書局,1963),二者結合特指東漢都城洛陽。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定都雒陽,至曹魏黃初元年(220年)改稱洛陽,此期間正式稱謂均為雒陽,《後漢書·郡國志》對此有明确記載。
二、語義演變 在文學語境中,"京雒"常作為文化意象出現。曹植《名都篇》"京洛出少年"即指都城英才,陸機《為顧彥先贈婦》"京洛多風塵"喻指仕途艱險。這種用法在六朝詩文中形成固定意象,代表都城文化景觀與政治中心的雙重象征,《文選》李善注特别強調其"代指帝都"的修辭功能。
三、曆史地理學價值 據《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考訂,東漢雒陽城遺址現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東15公裡處,現存城牆遺迹與南宮遺址證明其"東西六裡十一步,南北九裡一百步"的都城建制,這與《續漢書·郡國志》"城周回五十裡"的記載相印證。
“京雒”是“京洛”的異寫形式,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該詞最初特指洛陽,因東周、東漢兩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如清代徐珂《清稗類鈔》中“京雒騷然”即指洛陽的動蕩。
詞義擴展
隨着曆史演變,其含義擴展為國都的泛稱。例如唐代張說詩句“頓教京洛少光輝”中的“京洛”即泛指都城。
字形與用法
“雒”通“洛”,二者為通假字,故“京雒”與“京洛”可互換使用。漢代班固《東都賦》等文獻中均以“京洛”指代洛陽。
文學與曆史背景
該詞常見于古代詩文,如清代方文詩句“京雒故人如借問”,既體現曆史都城意象,也反映文人雅士對都城的文化寄托。
作為曆史詞彙,“京雒”兼具地理特指(洛陽)與廣義都城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鼻笑駁審長攙常象寵辱不驚搋子觸死忖留搗鬼巅墆東捱西問兒童福利院粉筆哥窯攻獲工賈勾抽罕俦喉咽華實相稱呼喇喇将率濟寒赈貧謹直拘收扣眼,扣眼兒誇豪匡衡鑿壁寬纾老太婆了吊撩峭令誕亂家曼根耄期沒路懵蔽默揣磨趄子驽怯炮雷沛濊普天率土籤帙巧舌七耀器藝诎伸沈範衰朽秫稭頌謡探元填限鬀發土訓霞彩紗祆教稀零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