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學病症名。為陰虛勞瘵的一種症狀。 隋 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下》:“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腎,旦起體涼,日晚即熱。”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祠山應語》:“ 鑄子 甫五歲,病骨蒸,勢殆甚,凡藥皆弗效。”《金6*瓶6*梅詞話》第十七回:“若不早治,久而變為骨蒸之疾,必有屬纊之憂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骨蒸漢語 快速查詢。
骨蒸是中醫術語,指由陰虛内熱引起的潮熱症狀,其核心含義和臨床特點可綜合如下:
“骨”表示熱源深在骨髓,“蒸”形容熱氣從體内持續向外透發,如同熏蒸感。患者常感到熱感自骨縫或深層向外擴散,故稱“骨蒸潮熱”。
典型症狀包括午後或夜間低熱、五心煩熱(手心、腳心及胸口煩熱)、盜汗、消瘦、顴紅、口幹舌燥等。
以滋陰降火為主,常用方劑包括:
若長期出現骨蒸潮熱,需警惕結核病等器質性疾病,建議及時就醫進行結核菌素試驗、影像學等檢查,避免延誤治療。
骨蒸是指身體因勞累過度或受到寒濕侵襲,造成筋骨疼痛、酸軟無力的症狀。這種病症常見于中老年人以及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腰背受力較大的人群。
骨蒸的拆分部首是骨和蒸,其中骨的部首是骨,筆畫數為10;蒸的部首是草字頭,筆畫數為12。
骨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醫學文獻中。在《黃帝内經》一書中,有一段描述了骨蒸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将其列為一種病症。
骨蒸的繁體字為骨蒸。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骨蒸這個詞,在古時候通常寫作骨病。
1. 他工作太辛苦了,常常感到骨蒸。
2. 中醫認為骨蒸是由于氣血不暢所緻。
骨痛、蒸籠、骨科、蒸汽
骨疼、酸痛、痿痹
骨健、健康、強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