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韋絝 ”。
“韋袴”是古代漢語詞彙,現結合文獻資料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韋袴”指用皮革制成的套褲,常作耐磨的工作服飾或士兵裝備。其中:
二、曆史背景 該詞見于《後漢書·祭遵傳》記載:東漢名将祭遵“身衣韋袴,布被”,以清廉簡樸著稱,受光武帝器重。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也提到“挽車者皆衣韋袴”,說明其作為勞動防護服的實用性。
三、關聯說明 “韋袴”亦作“韋绔”或“韋褲”,屬于古代異體詞現象。不同文獻中“袴”“绔”“褲”因形近或通假而混用,但核心均指向皮制護腿服飾。
注意事項: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用例,但需注意當前網絡資料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後漢書》《夢溪筆談》原典或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以驗證細節。
《韋袴》是一個成語,意為帶着鞍馬上陣,指名将出征或上戰場。
《韋袴》的拆分部首是韋和袴,其中韋部表示皮革、盔甲,袴部表示褲子。整個成語共有18畫。
《韋袴》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晉書·文苑傳》中,形容名将楊駿征戰,每次都身穿鞠躬時的戰将服裝,神勇無敵。後來,成語逐漸演化為表示出征上戰場的意思。
《韋袴》(韋:鞍帶;袴:裹腿以保護)
在古代,成語《韋袴》的寫法略有不同。韋部曾寫作韋、韋并通,袴部寫作褲、褲、袴、袴并通。
他是一位謹慎又勇敢的将領,在面對敵軍時總是韋袴上陣。
- 韋帶:指鞍上所系的皮帶。
- 袴裆:指褲子的裆部。
- 駿馬:指騎着的快馬。
無
不出征、留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