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立秋的意思、立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立秋的解釋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13th solar term)]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8月7、8或9日。中國以立秋為秋季的開始

詳細解釋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八月七、八或九日,農曆七月初。《逸周書·時訓》:“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禮記·月令》:“﹝孟秋之月﹞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還反,賞軍帥、武人於朝。”《後漢書·魯恭傳》:“舊制至立秋乃行薄刑,自 永元 十五年以來,改用孟夏。”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立秋雨》:“若立秋之日得雨,則秋田暢茂,歲書大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傳統習俗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節氣定義

    “立”意為“開始”,“秋”指秋季。立秋表示秋季自此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35°時交節(通常為公曆8月7日或8日)。此時暑熱漸退,萬物收成漸啟,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立秋,七月節……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

  2. 單字解析

    • 立:《說文解字》釋為“住也”,引申為“起始、确立”。
    • 秋:《說文》稱“禾谷熟也”,本義為谷物成熟,後引申為秋季。

二、天文與物候特征

  1. 天文标志

    北鬥七星鬥柄指向西南方(八卦方位屬坤),标志陰陽之氣由夏日的“長”轉向秋季的“收”。

  2. 物候現象

    古人将立秋分為三候:

    • 一候涼風至(《禮記·月令》:“立秋之日,涼風至”)
    • 二候白露降
    • 三候寒蟬鳴

      反映了氣候由熱轉涼的漸變過程。


三、文化習俗與農事意義

  1. 傳統習俗

    • 貼秋膘:民間有“以肉貼膘”的食俗,補充夏季消耗。
    • 啃秋:江南地區食西瓜防“秋燥”,北方則稱“咬秋”。
    • 祭祀土地神:部分農村舉行“秋社”活動,酬謝豐收。
  2. 農事諺語

    “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預示風調雨順);

    “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強調雨水對稻作的關鍵作用。


四、權威文獻佐證


立秋作為夏秋之交的轉折點,承載着農耕文明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知,其釋義融合了天文、物候、農事及民俗文化,體現了漢語詞彙中“一字一宇宙”的豐富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起始,其含義與自然變化、農業活動密切相關。以下從詞義、時間、自然現象及文化意義四個方面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二、時間與天文特征

三、自然現象與物候

  1. 三候:
    • 一候涼風至:刮風時帶有涼意,不同于夏季熱風。
    • 二候白露生:清晨霧氣增多,露水凝結。
    • 三候寒蟬鳴:秋蟬感陰氣而鳴叫。
  2. 氣候轉折:降水與濕度開始減少,萬物從繁茂轉向成熟。

四、文化與社會意義

補充說明

立秋并非氣象學上的入秋,我國大部分地區仍處夏季,需到處暑(約8月23日)後才會逐漸涼爽。因此,民間有“立秋不到秋,天涼白露後”的諺語。

别人正在浏覽...

遨步白彩冰條茶經陳皮楚金從祖叔母錯忤打底子大陸漂移說奮鱗伏火鲋魚改政移風公賬遘遇見善必遷接收矜能負才進退消長扃鐍糾發九牛拉不轉濟險訣去款東狼兵蘭舟樏宅連更星夜領惡琳珪龍城籠蔥竹淪暮茫然不解曩辰南馔内首憑虛潛潤前仰後合起稿起家魌頭氣雄尚佯拭拂十樣景首參順時隨俗鼠尾帳松寬頽習讬鳳攀龍晩飯挖腰包閑拱銜華佩實獻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