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去除惡行惡事。《禮記·仲尼燕居》:“敢問禮也者,領惡而全好者與?” 鄭玄 注:“領,猶治也。” 孔穎達 疏:“治去惡事而留全善事。” 陳澔 集說引 劉氏 曰:“領惡猶克己也。視聽言動,非禮則勿。所以克去己私之惡,而全天理之善也。”《孔子家語·論禮》:“敢問禮也,領惡而全好者與?”
“領惡”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彙,其含義與儒家思想中的修身理念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領惡”出自《禮記·仲尼燕居》,原文為:“敢問禮也者,領惡而全好者與?”。
儒家學者進一步闡釋其哲學内涵:
此概念在《孔子家語·論禮》中亦有呼應:“敢問禮也,領惡而全好者與?”,表明這一思想在儒家經典中的延續性。
“領惡”可視為一種道德自律的倡導,與現代社會中強調的自我約束、去惡揚善的價值觀相通。通過内在修養,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
“領惡”雖為古語,但其核心“以禮治惡、修己向善”的理念仍具現實意義。如需更完整文獻考據,可參考《禮記》及漢宋注疏。
領惡(lǐng è)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接受或承擔惡劣的事物或行為。
領:颙部(頁)加龍部(令),共7個筆畫。
惡:心部(忄)加咢部(*4人),共10個筆畫。
領惡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道德觀念的影響。領惡表示主動或被動地承擔惡劣的事物或行為,是對負面行為的一種心态處理。
領惡的繁體字是領惡。
在古時候,領惡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緻可以用部首來表示,如領惡的拆分:
領:艮部(⺀)加龍部(令)
惡:鬼部(⺈)加心部(㣺)
1. 他害怕領惡的後果。
2. 她決定不再領惡他人的譴責。
3. 務必避免領惡的行為。
領悟、領導、領會、領地、領先、領袖
接受、承擔、擔當
抗拒、脫離、遠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