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火的意思、伏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火的解釋

(1).農曆六月黃昏大火(古星名,即心宿二)的位置在中天,大暑後逐漸向西退伏,古謂“伏火”。 北周 庾信 《奉和初秋》詩:“落星初伏火,秋霜正動鐘。”

(2).道家煉丹,調低爐火的溫度謂“伏火”。 唐 朱慶馀 《贈道者》詩:“藥成休伏火,符驗不傳人。”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居四郎伏硃鍛丹砂》:“其法取辰錦顆塊砂,不計多少,以一藥鋪蓋煅之,朱已伏火,即日用炭火二兩空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伏火”一詞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天文曆法

指農曆六月黃昏時,心宿二(古稱“大火星”)運行至中天後逐漸西退的現象。古人将這一星象變化稱為“伏火”,與大暑節氣相關。例如北周庾信詩句“落星初伏火,秋霜正動鐘”即描述此景。


二、道家煉丹術

指通過加熱處理礦石類藥物,降低其毒性的方法。具體操作是将硫磺、砒霜等有毒礦物與輔料混合煅燒,使其在高溫下不揮發,從而“制伏火毒”,便于後續服用。例如《雲笈七籤》記載的“伏火北亭法”,詳細描述了用風化灰包裹硇砂煅燒的步驟。


三、中醫理論

指體内潛伏的熱邪或火毒,多因長期情志不暢、飲食不當導緻氣血郁滞,久而化熱形成。伏火可潛伏于髒腑,在特定誘因(如抵抗力下降)下引發疾病,表現為口瘡、煩躁、失眠等症狀。


補充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火(fú huǒ)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被壓低的火焰,或者潛伏着的火災。 拆分部首和筆畫: - 伏的部首是人字旁,它的拆分筆畫為4畫。 - 火的部首是火字旁,它的拆分筆畫為4畫。 來源: 伏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農民文化。在農業社會中,人們對火焰有着特别的關注。伏火一詞描述了火焰被壓制低的狀态,形象地表達了火勢正在潛伏的過程。 繁體: 伏火的繁體字為「伏火」,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伏火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字形和現代漢字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 例句: 1. 森林裡的伏火一觸即發,需要及時撲滅。 2. 經過專業人員的處理,隱患火源成功伏化。 組詞: 伏火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伏火山:指長時間沒有噴發但火山内具有高溫地熱等現象的火山。 2. 伏火期:指已經熄滅的火焰或者受控狀态的火災暫時沒有再燃的時間段。 3. 伏火病:指中醫上的一類疾病,特指由心火盛或肝火亢盛導緻的疾病。 近義詞: 1. 潛伏火:指隱藏在水、土或其他物質中的火源。 2. 潛火:與伏火意思相同,指被壓制低的火焰。 反義詞: 1. 明火:指燃燒明亮的火焰,與伏火相對。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