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揩拂。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三:“使僧呼梯取之,拭拂視之,乃 魯國 顔真卿 書。”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拭拂蒼苔看殘碣,三歎流涕沾滂沱。” 清 恽敬 《<壇經>書後一》:“時時勤拭拂,不使惹塵埃。”
“拭拂”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ì fú,注音為ㄕˋ ㄈㄨˊ,其核心含義為揩拂,即擦拭、拂去物體表面的灰塵或污漬。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拭”(擦拭)和“拂”(輕輕掃過)兩個動詞組合而成,強調通過擦拭動作使物體表面恢複潔淨。例如宋代彭乘在《墨客揮犀》中提到“拭拂視之,乃魯國顔真卿書”,指擦拭後辨認出顔真卿的書法作品。
文獻用例
清代唐孫華的詩句“拭拂蒼苔看殘碣”,描述清理石碑上的苔藓以辨識文字;清代恽敬則用“時時勤拭拂,不使惹塵埃”比喻修身養性需時常自省。
用法與語境
“拭拂”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表達,常見于描述清理古物、碑刻或器物表面的場景,帶有細緻、認真的動作色彩。例如:“他輕輕拭拂古籍上的積灰,顯露出封面的鎏金字迹。”
相關辨析
與“拂拭”類似,但“拭拂”更強調擦拭的具體動作,而“拂拭”可引申為修飾、賞識等抽象含義(如“拂拭英才”)。兩者詞序不同,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總結來看,“拭拂”是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動詞,多用于具象的清潔動作,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
拭拂(shì fú)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擦拭、撫摩。它由“拭”和“拂”兩個字組成。
“拭”字的部首是手,它包含了8個筆畫;“拂”字的部首是扌(手的簡化形式),它包含了9個筆畫。
“拭拂”這個詞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莊子·徐無鬼》一章中。在這裡,它的意思是用手拂去塵土。後來,這個詞漸漸演變,擴展了其含義。
在繁體字中,“拭”字的寫法保持不變,而“拂”字的繁體寫法是「擦」。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以“拭”字為例,其古時候的寫法是「乂」,與現代的形狀有所差異。而“拂”字在古代的寫法為「袱」。
他拭拂着眼淚,微笑着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拂拭、拭目以待、拭辱洗恥
擦拭、撫摩、掃拭
弄髒、弄亂、攪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