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善必遷”是一個古代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遇到善行或好事時,必定追隨并付諸行動,強調主動向善的積極态度。其中“遷”意為“改變、趨向”,特指摒棄惡習、選擇善行。
二、出處與背景 源自唐代陸贽《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以陛下天姿英聖,傥加之見善必遷,是将化蓄怨銜恩,反過差為至當。” 該文為勸谏君主推行德政的奏疏,成語在此處體現對君主修養的期許。
三、語法與用法
四、意義與啟示 成語蘊含儒家“見賢思齊”的修身理念,倡導主動效仿善舉、提升自我。現代語境中可用于鼓勵積極學習他人優點或參與公益活動。
提示:若需具體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漢典等來源進一步查閱。
《見善必遷》是一個成語,意為看到善良的行為就必然想要向其移動,表達了人們對美德的贊賞與追求。
拆分部首和筆畫:《見善必遷》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見”(xiàn),右邊的部首是“言”(yán)。整個詞語共有12筆。
來源:《見善必遷》最早出現在《易經·乾》卦中,後來成為成語流傳下來,以表達人們對善良和正義的仰望。
繁體:《見善必遷》的繁體寫法為《見善必遷》。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時寫《見善必遷》的方式為“見善必遷”,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意義相同。
例句:他是個見善必遷的人,總是被别人良好的行為所感染,努力向善。
組詞:見義勇為、遷就、見利思義
近義詞:欣然接受、積極擁抱
反義詞:見惡不移、聽惡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