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陸漂移說的意思、大陸漂移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陸漂移說的解釋

一種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學說。1912年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認為較輕的矽鋁質大陸硬殼漂浮在較重的黏性矽鎂層上面,中生代以前大陸是一塊統一的整體(稱為“聯合大陸”),後由于天體引潮力和地球自轉等作用,聯合大陸破裂成幾塊,并且在矽鎂層上作水平漂移,并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海陸分布。曾遭到許多人反對,20世紀60年代後才重新引起重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陸漂移說是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一種科學假說。該學說認為,地球表層的大陸塊體并非固定不動,而是經曆了長期、緩慢的水平移動。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釋義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詞典釋義與核心概念

  1. 大陸

    指地球表面廣大的陸地部分(《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大陸漂移說中的“大陸”特指由矽鋁層構成的地殼塊體。

  2. 漂移

    意為“漂浮移動”,強調大陸在地球表面像浮冰一樣發生水平位移(《辭海》第7版)。

  3. 學說内涵

    大陸漂移說主張:遠古時期全球陸地曾連接為一個超級大陸(“泛大陸”),後逐漸分裂、漂移,形成現今的各大洲分布格局。


二、科學原理與證據支撐

  1. 地質構造連續性

    大西洋兩岸(如非洲西岸與南美洲東岸)的山脈走向、岩層年代和地質構造可無縫拼接,證明大陸曾相連。

  2. 古生物與古氣候證據

    • 相同陸生生物化石(如中龍化石)分布于相隔海洋的大陸;
    • 極地冰川遺迹出現在熱帶地區(如印度),表明大陸位置曾發生改變。
  3. 地球物理佐證

    現代衛星測量證實大陸仍在持續移動(如歐洲與北美以每年2.5厘米速度分離)。


三、學術意義與發展

大陸漂移說由德國科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于1912年系統提出,後發展為闆塊構造理論,成為現代地質學的基石。其革新性在于突破“固定論”傳統認知,揭示了地球動态演化的本質。


權威參考資料:

  1. 《中國大百科全書·地質學卷》(第三版),"大陸漂移說"條目,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 魏格納《海陸的起源》,商務印書館中譯本,2018年修訂版.
  3. 《地球科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章"闆塊構造",2023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大陸漂移說是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重要地質學理論,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提出者 該學說由德國科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于1912年正式提出,認為地球大陸在中生代前是統一的超級大陸(泛大陸/聯合古陸),後分裂漂移形成現今格局。

2. 核心觀點

3. 争議與發展

4. 重要著作 魏格納在1915年《海陸的起源》中系統論證該理論,提出古氣候、古生物等多學科證據。

當前該學說已融入現代闆塊構造理論體系,但仍被視為地質學發展史上的裡程碑式突破。如需更詳細的技術參數或最新研究進展,可查閱中國地質調查局等專業機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包巾鞸琫畢缽羅産床馳傳打成一片呆重第八訛替反撥豐子恺負任蒙勞傅相敢怒敢言更仆難數孤犢觸乳鬼吒狼嚎華绂懷祿歡慰回銷火寸進貨金箋奏曲矜憫錦文金銀花久别眷懷橛筆抉面拘纍沮逆匡裨領讀龍精虎猛爐齡魔魔道道乃郎惱悶逆知女校書牆翣悄然栖鶴欽天曆泉币贍洲史鈔壽不壓職戍口遂非文過談圓說通踏硬天外痌瘝一體鼍聲無遠不屆嚣浮希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