廪蓄的意思、廪蓄的详细解释
廪蓄的解释
谓国库所储之粮。《新唐书·刘蕡传》:“省不急之费以赡黎元,则廩蓄不乏矣。” 清 唐甄 《潜书·达政》:“廩蓄不私歛,发济不失时,水旱蝗螽不为灾,为上善政一。”
词语分解
- 廪的解释 廪 ǐ 米仓,亦指储藏的米:仓廪。廪生(即“廪膳生员”,中国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廪饩(旧指由官府供给的粮食)。 积聚,郁结:“廪于肠胃”。 笔画数:; 部首:广;
- 蓄的解释 蓄 ù 积聚,储藏,保存:蓄藏。蓄洪。蓄发(?)。蓄养。积蓄。储蓄。兼收并蓄。 存于心中:蓄志。蓄怨。蓄谋。蓄意。含蓄。 等待:“孰谓时之可蓄?”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廪蓄(lǐn xù)是古汉语中的合成词,由“廪”与“蓄”组合而成,专指国家或官府储备的粮食物资,强调其储存以备需用的性质。以下从词典释义、文献引证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详解:
一、核心释义
- 廪(lǐn)
- 本义指粮仓。《说文解字》释:“廪,谷所振入也。”
- 引申为官府发放的粮米(如“廪食”“廪粟”)。
- 蓄(xù)
- 合成词“廪蓄”
- 特指官方储藏的粮食,多用于描述国家战略储备或赈灾物资。
例:《管子·轻重甲》:“仓廪蓄积,足以备饥馑。”(指国家粮仓储备足以应对饥荒)
二、文献引证与权威用例
- 古代政典中的记载
- 《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廪蓄之制,王政所先。”(强调国家储备粮为治国要务)
- 史书中的实际应用
- 《新唐书·食货志》:“州县廪蓄空虚,每岁转运江淮米四十万斛。”(描述地方粮储不足需调运补足)
- 政策类文献
- 宋代《救荒活民书》:“常平仓、义仓皆廪蓄之司,丰年增籴,凶年出粜。”(说明仓储制度的功能)
三、文化背景与制度关联
“廪蓄”与中国古代仓储制度紧密相关,是“常平仓”“义仓”等国家储备体系的统称。其核心功能包括:
- 平抑粮价:丰收时收购余粮,荒年时开仓赈济。
- 备战备荒:如《汉书·食货志》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即长期战略储备。
- 社会保障:唐代“义仓”规定“亩税二升”专作廪蓄,用于灾民救济。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 《管子校注》(中华书局)
-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
- 《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救荒活民书》(宋·董煟)
- 《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研究》(农业考古,2008)
注:文献原文可参见《四库全书》数据库或专业古籍平台(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网络扩展解释
“廪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国库粮食储备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
“廪蓄”指国家粮仓中储存的粮食,即国库储备的粮食资源。该词常用于描述古代政府通过征收、储存粮食以应对灾荒或战乱的制度。
-
文献出处
- 《新唐书·刘蕡传》提到:“省不急之费以赡黎元,则廪蓄不乏矣”,强调通过节省开支保障国库储粮。
- 清代唐甄《潜书·达政》中记载:“廪蓄不私敛,发济不失时”,说明合理管理储粮是善政的重要标准。
-
延伸说明
该词反映了古代以农为本的社会治理思想,粮食储备被视为国家稳定的基础。相关成语如“九年之蓄”“养精蓄锐”也体现了储备的重要性。
提示:由于搜索结果权威性整体较低,建议结合《新唐书》《潜书》等原始文献进一步考证词义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奥赛罗逋孽部辖槽牀拆散长长撑拨吃一堑,长一智床衽撮録猝迫打车大地艺术待人灯事耳箭逢殃府主高小梗林共度诃导和豫恍然大悟见猎兼罗假贳节序结子金虎符巨万控持苦趣怜恤例规卯不对榫绵茧蜜口剑腹品调平叛穷尽琼篱穷檐秋潮全灶冉冉缠缠人籁扇舞烧当室奥室妾输赋肆法剸决脱头脱脑歪剌姑枉志无异歇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