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盔卸甲的意思、丢盔卸甲的詳細解釋
丢盔卸甲的解釋
(1) [flee helter-skelter;fly pell-mell] 形容吃了敗仗逃跑時的狼狽樣子
唬得禁軍八百萬丢盔卸甲。——元· 孔文卿《東窗事犯》
(2) 亦作“丢盔棄甲”
詳細解釋
形容打了大敗仗時的狼狽相。亦比喻事情的失敗。 元 孔學詩 《東窗事犯》第一折:“諕得禁軍八百萬丢盔卸甲。” 向春 《煤城怒火》第七章:“ 鄧二 弄了個丢盔卸甲,一敗塗地,投靠了 梁欽山 。”亦作“ 丢盔抛甲 ”、“ 丢盔棄甲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他們認為今日上午在大戰中已經把 左光先 的精銳殺得丢盔抛甲,七零八落。”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三章:“也就不由得想起前兩天--暴風雨剛來的那天,他在辦公室裡被各種意外情況搞得丢盔棄甲,狼狽不堪的樣子。”
詞語分解
- 丢的解釋 丢 ū 失去,遺落:丢失。丢人。丢盔卸甲。 放下,抛開:丢棄。丢卒保車(?)。 拾 筆畫數:; 部首:丿; 筆順編號:
- 甲的解釋 甲 ǎ 天幹的第一位,用于作順序第一的代稱:甲子。花甲(六十歲的人)。 居于首位的,超過所有其它的:甲等。 古代科舉考試成績名次的分類:一甲(名為“進士及第”);二甲(名為“進士出身”);三甲(名為“
網絡擴展解釋
“丢盔卸甲”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diū kuī xiè jiǎ
- 字面含義:
- 丢:抛棄;
- 盔:古代作戰時保護頭部的金屬帽;
- 卸:脫去;
- 甲:古代作戰時護身的皮革或金屬制戰衣。
- 整體解釋:形容戰敗後倉皇逃跑的狼狽模樣,也可比喻事情失敗後的窘态。
二、出處與典故
- 最早出處:
源自《孟子·梁惠王上》中“棄甲曳兵而走”,描述士兵戰敗後丢棄裝備逃跑的場景。
- 文學引用:
元代孔文卿在《東窗事犯》中寫道:“唬得禁軍八百萬丢盔卸甲”,進一步強化了成語的具象化表達。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
落荒而逃、一敗塗地、狼奔豕突()。
- 反義詞:
克敵制勝、旗開得勝()。
四、用法與例句
- 用法:多作謂語、補語,含貶義。
- 例句:
- 敵軍在突襲下潰不成軍,紛紛丢盔卸甲。
- 這場商業競争失敗後,公司高層如丢盔卸甲般倉促撤離()。
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學習,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丢盔卸甲是一個成語,意思指戰士在戰鬥中失去了頭盔和铠甲,形容勇士被打得丢盔棄甲,毫無還手之力的狀态。下面是對這個成語的各個方面的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丢(丨一丨)盔(皿癶)卸(卩車)甲(甘矢)。成語中的四個字都是獨立的漢字,丢的部首是丨,盔的部首是皿,卸的部首是卩,甲的部首是甘。
來源:《丢盔卸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典故。相傳,戰國時期的中國國家周,被一個叫做齊的國家圍攻。齊将項燕帶領大軍進攻周國,周國的統帥呂不韋感到非常擔憂。為了鼓舞士氣,呂不韋在周國軍隊的大門前挂上了自己的頭盔和铠甲,表示他将與士兵們一起抵禦敵人的攻擊,不改棄甲替戈的決心。這種激勵的舉動被人稱為丢盔卸甲。後人為了表達這種英勇無畏的精神,最終将這個詞演化為成語。
繁體:丟盔卸甲。《丢盔卸甲》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使用了傳統的繁體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丢、盔、卸、甲的字形并沒有太大變化。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一些細微的差異,但總體上來說,字形與現代漢字類似。
例句:他在戰鬥中丢盔卸甲,不敢再向敵人發起進攻。
組詞:丢氣、卸磨殺驢、拔刀相助。
近義詞:潰不成軍、潰敗、倉皇失措。
反義詞:守土有責、百折不撓、誓死不降。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