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兵屯的意思、兵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兵屯的解释

(1).军队驻守之所。《后汉书·祭肜传》:“﹝ 祭肜 ﹞临终谓其子曰:‘……义不可以无功受赏,死后,若悉簿上所得赐物,身自诣兵屯,效死前行,以副吾心。’”

(2).军队驻守。 宋 范仲淹 《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河北备策》:“二,再议兵屯者,自来 真定府 、 定州 、 高阳关 分为三路,其所辖兵马未甚整齐,乃有一州兵马却属两路之处,又未晓本路将来於何处控扼,合用重兵若干,又甚处只宜固守,合屯兵若干及三路互相应援次第。” 宋 苏辙 《观大阅》诗:“承平郡国减兵屯,唯有留都一万人。 票姚将军 思出塞,从横幕府讳和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兵屯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军事术语,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军队在边境或战略要地驻扎并垦荒耕种,实现自给自足的驻防形式。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内涵与权威引用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与《辞源》的界定:

兵屯(bīng tún)指军队驻扎某地并从事农业生产,是古代“屯田制”的军事实践形式。其特点为:


二、历史背景与制度特点

  1. 起源与发展

    兵屯制度始于汉代,汉武帝为巩固西北边防,命戍卒在河西走廊屯田(《汉书·食货志》。至三国时期,曹操推行“屯田制”,分“军屯”(兵屯)与“民屯”,成为战时经济支柱。

  2. 运作模式
    • 军事化管理:由都尉、屯田校尉统辖,按军队编制耕作(《后汉书·百官志》。
    • 战略价值:多设于边疆要冲(如西域、河套),兼具防御与开发边疆的双重作用。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说文解字》注“屯”:

    “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引申为聚集、驻守(清代段玉裁注。

  2.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后扩展至军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中华书局点校本。


四、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兵屯”一词仍用于: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辞源》(商务印书馆)
  3. 《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
  4. 《后汉书·百官志》(中华书局)
  5.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6. 《三国志·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7. 《中国军事通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兵屯”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1. 基本含义
    “兵屯”由“兵”(士兵、军队)和“屯”(驻扎、聚集)组成,字面指军队驻扎一地。既表示军队驻守的行为,也指驻守的场所。例如《后汉书》提到“身自诣兵屯”,即前往军队驻守之地。

  2. 历史用例与引申

    • 驻所功能:汉代文献中,“兵屯”常指边疆防御据点,如《后汉书·祭肜传》中提及士兵需坚守驻防地。
    • 驻守行为:宋代范仲淹在奏议中将“兵屯”与军事部署结合,强调军队长期驻防以巩固边防。
    • 军事规模:部分语境中隐含兵力雄厚的意味,如“兵屯百万”形容军队规模庞大(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
  3. 相关延伸
    现代语境中,“兵屯”多用于历史或文学描述,实际使用较少。其近义词包括“驻军”“屯兵”,但“兵屯”更突出聚集性和防御性。

“兵屯”是一个兼具名词(驻所)与动词(驻守)含义的历史军事术语,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其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爱国布薆昧本出藨蓘鹁鸽青操絃常平盐澄察冲秘舛驰楮墨笔砚达解调阵儿母風攄凤尾草盖障干吏割发鸽竿哽咽孤家寡人荷荷核物黉门监生黄货荒僻监定见哭兴悲翦落金华仙伯蜡虫来犯浪船乐都莲子灵派末代驞駍洽畅七大八穷通跧折区寓散诞笙管乐属请司守碎催袒肩天开图画通确皖公晚间顽空威名吾当五数闲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