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寵幸親昵。《北史·宇文化及傳》:“ 化及 , 述 長子也……太子嬖昵之。”《隋書·劉行本傳》:“ 行本 責之曰:‘庶子當匡太子以正道,何有嬖昵房帷之間哉!’”
(2).寵愛、親近的小人。《明史·鄭履淳傳》:“伏願奮英斷以決大計,勿為小故之所淆;弘濬哲以任君子,勿為嬖昵之所惑。”
"嬖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分解和文獻用例兩方面理解:
一、字義解析
二、詞義解釋 該詞在古籍中有兩層含義:
寵幸親昵(行為描述)
指君主或上位者過分寵信、親昵某人,例如《北史·宇文化及傳》載"太子嬖昵之",即太子對其過分親近()。
受寵的小人(身份指代)
特指被寵信但品行不端的人,如《明史·鄭履淳傳》用"嬖昵"暗喻迷惑君主的奸佞()。
三、使用特點 該詞多用于古代史書或政論文章,帶有貶義色彩,常批判君主因私情而偏信小人。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文言文研究或曆史文獻解讀場景。
《嬖昵》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親近、親昵,常用于形容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
《嬖昵》由“女”和“心”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女”為第三筆畫,表示人物;“心”為四筆畫,表示心思。
《嬖昵》這個詞最早出現于《史記·蕭何列傳》中,形容梁王劉嘉和寵幸妃子的親昵關系。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廣泛使用。
《嬖昵》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嬖暱」。
在古代漢字中,嬖的寫法稍有不同,為「嬖」字的上方多了一個「疒」字,表示妃子容易生病而且被寵愛。
他們兩人的關系非常嬖昵,幾乎無話不談。
嬖媚、昵稱、暱喻、昵育
親密、親近、親暱
疏離、疏遠、疏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