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觕識的意思、觕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觕識的解釋

略知。 唐 賈公彥 《序周禮廢興》:“謂二 鄭 者,同宗之大儒,明理于典籍,觕識皇祖大經《周官》之義。”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六:“今鄉裡晚學,觕識逕塗,便謂朋輩中莫可與語,志高氣溢,宜其畫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觕識(cū shí)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觕”和“識”二字組成,其核心含義指粗略的認識或淺顯的知識。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文獻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單字釋義

  1. 觕(cū)

    • 本義:同“粗”,表示粗糙、不精細。《說文解字·角部》載:“觕,牛角低仰不平也。從角,且聲。”引申為粗略、大略之意。
    • 用例:《漢書·藝文志》有“庶得觕觕”,顔師古注:“觕,粗略也。”
  2. 識(shí)

    • 本義:知曉、認識。《說文解字·言部》:“識,常也。一曰知也。”段玉裁注:“意内而言外也。”
    • 引申:知識、見解,如《莊子·繕性》雲:“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

二、複合詞“觕識”的釋義

核心含義:指淺顯、不深入的認知,強調對事物表象的初步理解,缺乏深度與系統性。


三、古籍用例分析

  1. 《禮記·學記》(漢代鄭玄注):

    “學者有四失……或觕識而以為通。”

    釋義:批評學習者滿足于淺薄認知卻自以為精通。

  2. 《宋史·藝文志》:

    “觕識典故,未達深旨。”

    釋義:指對典章制度僅有表面了解,未悟其精髓。


四、語義演變與近義詞對比


五、學術引用建議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第12冊第142頁,釋義“粗略的認識”。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15頁,引《禮記》用例。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釋“觕”為“不精也”,奠定詞義基礎。

結論:“觕識”作為古漢語詞彙,承載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認知層次的辯證思考,其釋義需結合字形演變、經典用例及注疏傳統綜合考辨,方顯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觕識”是一個較為罕見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觕”和“識”兩字的古義進行解析:


  1. 該字為“粗”的異體字,本義指粗糙、粗略,引申為不細緻或淺顯。例如《說文解字》中提及“觕,物初生之題也”,後多用于表示粗略之意。


  2. 根據,“識”讀作shí時,意為“知道、辨别”(如“識途老馬”),或指“知識、見解”(如“常識”“遠見卓識”);讀作zhì時,則指“記住”(如“博聞強識”)或“标志”。

綜合釋義
“觕識”可理解為粗略的認知或淺顯的知識,強調對事物了解不夠深入。例如在古籍中可能用于自謙學識淺薄,或描述對複雜問題的初步理解。由于該詞罕用,具體語境需結合文獻進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熬活辦事大臣繃扒瓟槊不法之徒誠忘道高德重倒回登堂躲風阸限風舉雲搖夫遂廣利王關奏還許鼾聲如雷好來寶教誘解珥劫束結體絕頂距境駿壯渴烏快遞蘭芝流韻鸾旗莽鹵卯時冒占螞蟻門流謀結逆遣女流之輩抛屍樸馬辟曆棋客奇僻攘袂引領染工銳進儒囿乳妪沈遜肆诋逃亂天有不測風雲韋帶辒辂武會試霧茫茫先景西道習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