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欄檻的床。《三國志·魏志·袁術傳》“發病道死”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吳書》:“時盛暑,欲得蜜漿,又無蜜。坐櫺牀上歎息良久。”
棂床是中國古代傳統家具中帶有棂格結構的卧具,其核心特征體現在“棂”與“床”的組合關系上。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棂”指窗戶或欄杆上雕有花紋的格眼,而“床”在《說文解字》中被定義為“安身之坐者”,後泛指寝具。組合而成的“棂床”特指在床架圍闆、屏欄等部位雕刻棂格紋樣的床具,常見回字紋、冰裂紋等裝飾圖案。
這類家具盛行于明清時期,其棂格設計兼具實用與審美功能:镂空紋樣既保證床帷通風透光,又符合傳統建築中“隔而不斷”的空間美學理念。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黃花梨棂格架子床,其床圍以攢接工藝構成卍字紋連綴的棂格陣列,印證了這類家具在士大夫階層中的流行程度。
從形制演變來看,棂床的發展與古代建築窗棂工藝存在密切關聯。宋代李誡《營造法式》記載的“挑白毬紋格眼”等木作技法,為後來家具棂格紋樣的多樣化奠定了基礎。這類床具多采用楠木、榉木等硬木制作,體現着中國傳統木作技藝的精髓。
“棂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有欄檻的床,即帶有欄杆或圍欄結構的床具。這種設計可能用于裝飾或安全防護,常見于曆史文獻記載。
“棂床”是帶有欄杆的床具,多見于曆史文獻,兼具功能性與裝飾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三國志》相關注釋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案覽百口同聲謗累幫閑抹嘴便音不诓漕糧鈔賊存亡繼絶卒中箪笥頂梁繁絮府廪膏爐官艙佹常龜駞阖宗皇衢化熱己任靠色壼彜袴襪老參冷眼練子嘴論道虜役末科牧身牛腹書女牆抛家髻平原君普陀情交青箱秦市秦豔軟工嫂嫂上坐砂鹽沈壯事宦受脤收擇舒凫私茶天畢頭三腳難踢惟利是命無誤五易線腳小物下逐客令謝女解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