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兄之妻。《三國志平話》卷中:“ 關公 曰:‘嫂嫂收拾行裝,來日辭 曹丞相 ,往 袁紹 處。’”《水浒傳》第十七回:“ 何清 問嫂嫂道:‘哥哥忒殺欺負人,我不中也是你一個親兄弟。’” 茅盾 《殘冬》三:“他睜圓了眼睛看着他的哥哥嫂嫂。”
(2).泛稱年紀不大的已婚女子。 元 鄭廷玉 《金鳳钗》第一折:“店小二雲:嫂嫂,咱且回店中去來。”
(3).老家人對主母的稱呼。 元 白樸 《牆頭馬上》第三折:“院公持掃箒上雲:哥哥祭奠去了,嫂嫂根前回復去咱。” 元 無名氏 《神奴兒》第一折:“老漢是這 李員外 的老院公便是。自從老員外身亡之後,嫂嫂與 神奴 孩兒另住。”
“嫂嫂”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含義及用法:
兄長的妻子
這是最核心的釋義,指哥哥的配偶。例如《三國演義》第十四回中關羽詢問“嫂嫂安在?”即指兄長劉備的妻子。現代漢語中仍沿用此義,如茅盾《殘冬》中的“哥哥嫂嫂”。
對已婚女子的泛稱
可敬稱年紀較輕的已婚女性,如元代雜劇《金鳳钗》中店小二稱女性顧客為“嫂嫂”。現代方言中類似用法如“大嫂”“嫂夫人”(對朋友妻子的尊稱)。
古代仆人對主母的稱呼
多見于元曲,如《牆頭馬上》中老院公稱主母為“嫂嫂”,反映古代家庭等級制度下的特殊用法,現代已罕見。
補充說明
宋代文獻中“嫂嫂”偶作丈夫對妻子的敬稱(),但此用法未廣泛流傳。需注意語境差異:現代使用多集中于前兩種釋義,第三種屬曆史語言現象。
《嫂嫂》一詞指的是一個女性配偶的姐姐。在中國文化中,嫂嫂通常被視為比自己年長和地位高的女性,因此需要對其敬重和尊稱。
嫂嫂的拆分部首是女字旁(女)和女字旁(女),共有10個筆畫。
嫂嫂一詞起源于古漢語中的兄弟姊妹關系稱謂。在古代,親人之間的稱謂非常重要,嫂嫂作為姐姐的配偶需要被特别稱呼,以顯示對她的尊敬和禮貌。
嫂嫂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嫂嫂」,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代漢字寫作「嫂嫂」時,并沒有現代漢字的簡化形式。所有的部首和筆畫都是原樣保留,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 弟弟的嫂嫂是個非常勤勞和善良的人。
2. 她在家庭中起着重要的角色,被大家尊稱為嫂嫂。
3. 嫂嫂對我的生活和教育都有很大的幫助。
1. 嫂嫂關系
2. 嫂嫂疼愛
3. 尊敬嫂嫂
4. 嫂嫂的孩子
1. 姐姐的配偶
2. 兄嫂
3. 大嫂
姐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