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梵語 補陀落迦 (Potalaka)的省音譯。在今 浙江省 普陀縣 ,屬 舟山群島 。古稱 梅岑山 ,傳說 漢 方士 梅福 在此煉丹。 五代後梁 時, 日 僧 慧锷 從 五台山 請 觀音 聖像回國,為大風所阻,于此山建“不肯去觀音院”,是為“觀音道場”之始。後人又據《華嚴經·入法界品》,附會為 善才 參訪 觀音菩薩 的 補陀落迦山 。《四溟詩話》卷四引 唐 安慶王 《西池送月泉上人歸南海》詩:“天開 達摩 井,雲護 普陀 巖。”《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八回:“等到六月裡,那位 蒯老太太 照例是要帶了合家人等到 普陀 燒香的。”參閱《翻譯名義集·衆山》。
“普陀”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綜合不同來源解釋如下:
佛教聖地——普陀山
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島,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梵語原名“補陀落迦”(Potalaka)的音譯,意為觀音菩薩道場。
行政區劃——上海市普陀區
因境内普陀路得名,而路名源自佛教聖地普陀山,與玉佛寺慧根法師淵源頗深。
延伸補充
梵語“普陀珞珈”(Potalaka)原意可能指“光明山”“小花樹山”等,但此說法見于非權威來源()。建議參考佛教經典或權威地理文獻進一步考證。
普陀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日和山,總共15個筆畫。它起源于佛教文化,是指佛教中的西方極樂世界,即善財童子的居所。
普陀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法華經》中,指的是位于印度洋上的菩提伽耶山。後來,這個詞在中國傳入,用來指代中國大陸沿海的浙江舟山群島的主島,也就是現在的普陀山。
普陀的繁體字為「普陀」,拆分部首和筆畫數保持不變。
古時候,普陀的漢字寫法并不一緻。在漢字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使用其他形狀和寫法的普陀字。例如在楚簡和金文中,普陀以「輿薄」或「蒲菟」的形狀寫成。
1. 普陀山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勝地,吸引了大批信衆和遊客前來朝拜。
2. 我們計劃明年去普陀旅遊,體驗一下那裡的佛教文化。
1. 普陀山:指普陀山山脈及周邊地區。
2. 普陀區:指中國大陸浙江舟山群島的一個行政區劃。
3. 普陀式:佛教修行的一種方式,以普陀山為重要場所。
4. 普陀茶:産自浙江舟山普陀山區域的一種名茶。
樂園、快樂世界、淨土
苦海、地獄、痛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