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平原君的意思、平原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平原君的解釋

(1). 戰國 趙武靈王 子, 惠文王 弟,名 勝 ,封于 平原 ,故號 平原君 。相 惠文王 及 孝成王 。 秦 圍 邯鄲 ,危急,用 毛遂 計,與 楚 定縱約,又求救于 魏 信陵君 ,使 趙 轉危為安。喜賓客,食客多至數千人, 太史公 稱為“翩翩濁世之佳公子”。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唐 高適 《邯鄲少年行》:“宅中歌笑日紛紛,門外車馬常如雲;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 平原君 。”

(2).泛指尚義重士的在位者。 明 邊貢 《贈尚子》詩:“浩歌翩然卻歸去,眼底誰是 平原君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平原君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重要政治人物,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身份背景

平原君名趙勝,是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封于東武城(今山東武城),因封地得號。他與孟嘗君、信陵君、春申君并稱“戰國四公子”,以善養士聞名,門下食客最多時達數千人。

二、主要事迹

  1. 長平之戰決策
    前262年,他支持接收韓國上黨郡,直接引發長平之戰。雖決策導緻趙國慘敗,但體現其擴張意圖。

  2. 邯鄲解圍
    前259年秦圍邯鄲時,他完成兩項關鍵行動:

    • 帶毛遂赴楚締結盟約(“毛遂自薦”典故來源)
    • 聯合信陵君“竊符救趙”,最終促成楚魏援軍解圍。
  3. 治國理政
    曆仕趙惠文王、孝成王兩朝,三度罷相又複位,前後執政48年。邯鄲被圍期間散盡家財激勵守城軍民。

三、曆史評價

司馬遷稱其為“翩翩濁世之佳公子”,雖才能不及其他三公子,但勝在忠于趙國:

四、人物争議

接收上黨的決策被後世認為戰略失誤,直接導緻長平慘敗,但《史記》也記載當時他與趙禹認為“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

(注:完整生平可參考《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及、7、10等原始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平原君

平原君是一個用來稱呼某位人物的稱號,常指權勢顯赫、地位崇高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平原君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來源

《平原君》這個稱號來自于中國古代曆史,最早出自戰國時期的故事。據傳,平原君是一個戰國時代的貴族,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和權力,因此成為權力獨攬的代名詞。

繁體

在繁體字中,平原君的寫法是「平原君」,沒有任何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平原君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與現代的寫法相似,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

1. 他被譽為當代的平原君,憑借其領導能力和智慧,實現了公司的繁榮發展。

2. 平原君在政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對國家的決策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

組詞

平原君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不同的詞語,例如: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貴族、權貴、顯貴。

反義詞:平民、庶民、普通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