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褲襪”。 隋 唐 時稱膝褲(罩在足上的無底襪)為“袴襪”。《隋書·禮儀志六》:“祭服,絳緣領袖為中衣,絳袴襪,示其赤心事神。” 宋 無名氏 《緻虛雜俎》:“ 太真 著鴛鴦并頭蓮花袴襪,上戲曰:‘貴妃袴襪上乃真鴛鴦蓮花也。’”
“袴襪”是古代服飾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袴襪(拼音:kù wà),亦寫作“褲襪”,指隋唐時期的一種無底襪,形似膝褲,主要覆蓋腳部至膝蓋以下的位置。這種服飾常用于禮儀場合,具有象征意義。
曆史背景與用途
根據《隋書·禮儀志六》記載,袴襪是祭服的一部分,如“绛袴襪”用于表達對神明的赤誠之心。唐代文獻中還提到楊貴妃穿着“鴛鴦并頭蓮花袴襪”,說明其兼具裝飾功能。
結構與演變
袴襪為左右結構,早期為無底設計,僅包裹小腿和足部。宋代《緻虛雜俎》描述其逐漸演變為更精細的樣式,并融入刺繡等工藝。
現代網絡釋義
現代漢語中,“袴襪”一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指代古代無底襪,與當代連褲襪(有底)概念不同。
以上信息綜合了古代文獻考據和現代詞典釋義,更多細節可參考《隋書》《緻虛雜俎》等原始文獻。
袴襪是指一種傳統的日本男性下身服飾和同名的襪子。男性穿着的袴,通常是指寬松而長褲,到膝蓋部分或更長,通常是黑色或深藍色。而袴襪則是與袴搭配穿着的長襪。
袴襪的拆分部首:袠(衣)+ 月(用具) 袠的筆畫:8畫 月的筆畫:4畫
袴襪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南宋時期的文獻中,被稱為華夷譯語。最初來源于外地譯名,具體指代的穿着形式可能與現在的袴襪存在差異。後來袴襪成為了指代日本男性服飾的專用詞彙。
袴襪的繁體字為:褲襪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袴襪使用的字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袴的古代漢字寫作褲,襪的古代漢字寫作腓。因此,古時的袴襪可以寫作褲腓。
他穿着一套黑色的袴襪,看起來非常莊重。
組詞:
袴褲(指代袴子的簡稱)
襪子(指代襪子的一般名稱)
褲腿(指代褲子的部分)
長襪(指代高過膝蓋的襪子)
近義詞:
長褲、長襪(指代同樣款式的服裝)
反義詞:
短褲、短襪(指代長度較短的褲子或襪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