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袴襪的意思、袴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袴襪的解釋

亦作“褲襪”。 隋 唐 時稱膝褲(罩在足上的無底襪)為“袴襪”。《隋書·禮儀志六》:“祭服,絳緣領袖為中衣,絳袴襪,示其赤心事神。” 宋 無名氏 《緻虛雜俎》:“ 太真 著鴛鴦并頭蓮花袴襪,上戲曰:‘貴妃袴襪上乃真鴛鴦蓮花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袴襪(kù wà)是漢語中一個指代古代特定服飾的名詞,由“袴”與“襪”二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兩部分進行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袴 (kù):
    • 本義指套褲或胫衣,即古代一種無裆或開裆的套腿服飾,類似現代褲腿的獨立部分,需配合裳(裙子)穿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袴,胫衣也。” 此字後通作“褲”,泛指下體所穿衣物。
  2. 襪 (wà / mò):
    • 本義指足衣,即襪子。《說文解字》釋:“襪,足衣也。” 古時亦寫作“韈”、“韤”。

二、合成詞“袴襪”的含義 “袴襪”作為一個合成詞,特指古代一種兼具褲腿與襪功能的服飾,主要用于腿部保暖或裝飾:

  1. 形制特征:通常指長筒襪或連襪褲的形式,覆蓋小腿至足部。其特點是上端(襪筒)較長,可包裹小腿甚至大腿的一部分,類似于胫衣(袴)的延伸,下端則完整包裹足部。
  2. 穿着方式與功能:
    • 在唐宋時期,“袴襪”常指女子穿着的長筒襪,襪筒高及膝蓋,需用襪帶(“襪袎”)系縛固定于腿上,防止滑落。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等文獻記載了宋代女子束襪帶的習俗。
    • 也可指一種類似膝褲(覆蓋膝蓋至腳踝的套褲)與襪子相連的款式,兼具褲腿的防護/保暖和襪子的足部包裹功能。
  3. 與現代詞彙的關聯:其概念接近于現代的“長筒襪”或“連褲襪”,但在具體形制和穿着文化上有顯著的時代差異。

三、文化背景與演變 “袴襪”反映了古代服飾的實用性與審美需求:

總結 “袴襪”指中國古代一種覆蓋腿部(小腿或大腿)并延伸包裹足部的服飾,是“袴”(胫衣/褲腿)與“襪”(足衣)功能的結合體。其具體形态多為長筒襪或連襪褲式,需用帶子系縛,主要功能在于腿部保暖與裝飾,是研究古代服飾文化的重要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袴襪”是古代服飾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袴襪(拼音:kù wà),亦寫作“褲襪”,指隋唐時期的一種無底襪,形似膝褲,主要覆蓋腳部至膝蓋以下的位置。這種服飾常用于禮儀場合,具有象征意義。

  2. 曆史背景與用途
    根據《隋書·禮儀志六》記載,袴襪是祭服的一部分,如“绛袴襪”用于表達對神明的赤誠之心。唐代文獻中還提到楊貴妃穿着“鴛鴦并頭蓮花袴襪”,說明其兼具裝飾功能。

  3. 結構與演變
    袴襪為左右結構,早期為無底設計,僅包裹小腿和足部。宋代《緻虛雜俎》描述其逐漸演變為更精細的樣式,并融入刺繡等工藝。

  4. 現代網絡釋義
    現代漢語中,“袴襪”一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指代古代無底襪,與當代連褲襪(有底)概念不同。

以上信息綜合了古代文獻考據和現代詞典釋義,更多細節可參考《隋書》《緻虛雜俎》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凡達谙記邊虜别具慧眼谄附程朱理學扯直得天惡人飛閣膚覺俯聆公家婆姨挂氣鬼蒟蒻歸妻害釱孩兒參呵逐滑利交鈎嬌娜極谏濟濟洋洋儆惕沮憚爵土控壓傀儡攬客寮佐李郭裡室六位龍纛樓犁命介命途暮槿男德甯殷旁備娉内破鏡重合切直起禍輕辱親信屈害群雄繩子釋神飾聲驷介竦然踠地無邪銜酒痫瘈逍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