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出兵祭社,其名為宜。祭畢,以社肉頒賜衆人,謂之受脤。《左傳·闵公二年》:“帥師者,受命于廟,受脤于社。” 杜預 注:“脤,宜社之肉,盛以脤器也。”
(2).稱受命統軍為“受脤”。《後漢書·皇甫嵩朱俊傳論》:“ 皇甫嵩 、 朱儁 并以上将之略,受脤倉卒之時。” 唐 錢起 《送王相公赴範陽》詩:“受脤仍調鼎,為霖更洗兵。” 明 尹耕 《上谷歌》:“時名受脤當關将,歲德臨分破陣年。” 清 鈕琇 《觚賸·圓圓》:“天子尚隆推轂之儀,将軍獨耑受脤之柄。”
“受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祭祀、軍事儀式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祭祀分肉
“受脤”最初指古代出兵前舉行的祭社儀式。祭祀結束後,将祭肉(稱為“脤”)分賜給衆人,這一過程稱為“受脤”。“脤”是祭祀社稷或宗廟時用的生肉。
引申為受命統軍
後衍生出“接受軍事任命”的含義,指将領受命出征或統率軍隊。
古代“受脤”儀式結合了宗教與軍事:
唐代詩人錢起曾用“受脤仍調鼎”比喻将領受命治軍(《送王相公赴範陽》),進一步拓展了詞的文學意涵。
若需更詳細文獻例證,可參考《左傳》《後漢書》等古籍原文。
受脤(shòu suì)一詞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解釋為“古代祭祀時神明附體”。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某人或者某物被神靈附身或受其保護。
受脤的拆分部首為“又”、“月”,筆畫數分别為5、6。
受脤一詞源于古代祭祀活動,受神靈附體被認為是一種神聖的體驗。人們相信,附體之後,受脤者能夠獲得神靈的指引和保佑。
受脤的繁體字為「受膸」。
在古代,受脤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據《說文解字》記載,受字原為“取酉。酒之初。”脤字原為“食之切,音膸。”這些寫法與現代的受脤稍有不同,但基本上傳承了古代祭祀活動的本意。
1. 在古代祭祀儀式中,婦女被認為更容易受脤。
2. 他得到神靈的庇佑,仿佛受脤一般,一帆風順。
受脤并沒有特定的組詞搭配。但可以根據受和脤分别組詞,例如:受用、受罰、脤若。
受脤的近義詞可以是“受神附體”。
受脤的反義詞可以是“無神附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