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理論;道理。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一:“詩有辭前意、辭後意。 唐 人兼之,婉而有味,渾而無迹。 宋 人必先命意,涉於理路,殊無思緻。”《四庫全書總目·别集二十·艮齋詩集》:“﹝ 克中 ﹞詩頗近擊壤一派,多涉理路,而抒情賦景之作,亦時有足資諷詠者。” 郭沫若 《十批判書·名辯思潮的批判》:“因為注重辯,故《大取》對于立辭的理路有所闡發。” 吳組缃 《山洪》十八:“大軍一到,又要抽丁,雖然自己沒有想到,卻是最淺顯的理路。”
(2).思路;條理。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三·時文詩古文》:“時文雖無與詩、古文,然不解八股,即理路終不分明。” 夏衍 《追念瞿秋白同志》:“他的文章理路清楚,例證确切,通俗易懂。”
(3).紋理,紋路。 清 李漁 《閑情偶寄·居室·小山》:“石性維何,斜正縱橫之理路是也。”
“理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綜合解析:
理論或道理
指事物内在的邏輯或普遍規律。例如《老殘遊記》中“章伯一想,理路卻也不錯”,強調對道理的認同。在文學批評中,謝榛《四溟詩話》提到宋詩因過度強調“理路”而缺乏詩意。
思路或條理
多用于描述思想、文章的脈絡結構。清代王士禛指出,八股文訓練能幫助理清“理路”,現代學者夏衍也以“理路清楚”評價文章邏輯性。
紋理或紋路(較少用)
指物體表面的紋路,如清代李漁曾用此義描述器物特征。
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例如: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用例,可參考《漢典》《池北偶談》等來源。
理路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推理和思考的過程,帶有探索和推斷的含義。它可以表示人們在解決問題和尋找答案時思考的方向和邏輯。
理路的部首是道(辶),它是從“辵”的旁邊加上一個“㡀”構成的。理路一共有9筆。
理路是一個由現代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語,并沒有一個具體的來源故事。繁體字“理路”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理路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然而,由于我的數據庫隻包含了現代漢字的信息,所以我無法提供古代寫法的詳細信息。
1. 很多大學中的哲學課程都會引導學生探索自己的理路。
2. 在解決問題時,找到正确的理路是至關重要的。
1. 理性(推理和思考的能力或方式)
2. 路線(行走或運輸的指定路徑)
3. 理解(通過思考和推理來理解事物的意義)
推理、思考、思維
胡思亂想、不思考、固步自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