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挽詞 ”。
亦作“ 輓詞 ”。哀悼死者的言詞。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九:“ 蘇子容 輓辭雲:‘三登 慶曆 三人第,四入 熙寧 四輔中。’”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一》:“後又見 韓文公 作《莊憲太後輓詞》,甚妙。” 姚華 《論文後編》:“然觀 彥和 所論,則哀辭蓋祖詩而變态,故輓歌亦變而為輓辭,支派分流,體頗滋多。”
“挽辭”是漢語中表達哀悼與緬懷的特定文體,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定義
指在葬禮、告别儀式等場合,通過文字或言辭表達對逝者的悲痛與追思,既包含對親友離世的哀悼,也可延伸至對時代、事物的懷念。
同義詞與演變
亦作“挽詞”或“輓辭”,古代多用于哀悼死者。例如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的輓辭,以及李煜的《挽辭二首》均屬此類。
使用場景與形式
文學與曆史實例
語言特點
多用凝練、含蓄的修辭,如比喻、用典等,兼具情感表達與文化意蘊。例如韓愈《莊憲太後輓詞》被稱為“甚妙”,體現其文學價值。
提示:如需具體挽辭範例或創作建議,可參考古籍《全唐文》或現代悼文選集。
挽辭是一個名詞,意為對死者表示哀悼的辭章或贈言,通常用于葬禮、追悼會或悼念活動中。
挽辭的拆分部首是手部,筆畫數為12畫。
挽辭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等古代文獻中。
挽辭的繁體字為「輓辭」。
古時候挽辭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區别,仍然是「挽辭」。
1. 在他的葬禮上,親友們朗讀了一篇感人的挽辭。
2. 悲痛的家人寫下挽辭,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之情。
1. 挽聯:指懸挂在棺木前後的相對或對仗的對聯,與挽辭相呼應。
2. 挽歌:指在追悼會上或葬禮上唱的哀悼歌曲,用來表達對逝者的哀思。
追思辭、悼文、悼念辭、悼詞都可以作為挽辭的近義詞。
慶辭、祝福、賀辭等詞語可以視為挽辭的反義詞,因為它們表達的是對喜慶、祝福的贊美和祝願。
【别人正在浏覽】